当特种光纤支撑起战略导弹的精准制导、核潜艇的水下导航时,你或许不曾知晓,我国曾长期依赖进口设备完成这类关键光纤的检测,随时面临技术封锁与断供风险。如今,广东工业大学“极测光仪”团队挺身而出,用数年攻关打破这一困局,让国产特种光纤检测设备站上国际前沿。
“最初了解到,2024年我国光纤检测设备进口率超70%,尤其是军用领域,受‘瓦森纳协定’限制,高端检测设备根本买不到。”符明烨回忆,特种光纤作为国防安全与未来通信的“命脉”,其检测精度直接影响武器装备可靠性,这让他下定决心攻克难题。在国家杰青杨军教授、喻张俊副教授的指导下,依托学校通感融合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支涵盖多专业的团队迅速组建,瞄准“长距离、高精度、多参量”三大核心需求发力。
为摸清行业痛点,团队成员跑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深入30余家企业与科研单位调研,还在实验室完成1200余次特种光纤测试。“企业说,国内设备只能判断光纤‘好与坏’,却测不出具体参数;研究所反映,国外设备能测30km以上光纤,国内设备远远达不到。”符明烨坦言,这些反馈让团队明确了研发方向。从第一代样机验证技术原理,到第二代突破长距离检测瓶颈,再到第三代实现多参量同步测量,团队一步步缩小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最终达成“国际首个准实时高精度偏振双折射多系数测量”的突破。
研发过程中,技术难关接踵而至。长距离光纤信号衰减严重、色散干扰影响精度,这些问题曾让团队停滞不前。凭借学校的国防项目资质与科研平台支持,团队创新不断:首创“光程编码解调技术”,实现30km以上光纤毫米级精度检测;研发“迭代色散补偿算法”,解决极端环境下的动态监测难题;提出“光谱动态高速自相关解调方法”,填补万米级距离下偏振双折射系数精准测量的空白。
技术落地后,“极测光仪”的表现远超预期。在中国兵器集团某研究所,其设备填补国内军用特种光纤Y波导分布式测试空白;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仪器颠覆传统定性测量模式,助力战略级光纤陀螺列装现役装备。未来团队将拓展油气开采、智能汽车等应用场景,力争2029年成长为特种光纤检测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到服务国防与民生,广东工业大学“极测光仪”团队用创新与坚守证明,青年科研工作者完全有能力扛起关键技术攻关的重任,为国家产业升级与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