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垄上的烟稻轮作诗

田垄上的烟稻轮作诗

来源:鲁网 2025-10-14 12:2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阳光铺满田野,成熟的水稻已经沉沉地垂下了它的脑袋,金黄的稻穗在秋风里轻轻摇曳,像是大地上最朴实的诗句。这里是湖南宜章,一片被烟稻轮作唤醒的沃土。一季烟叶,一季水稻,在时序更迭中,田垄上不仅生长着庄稼,也生长着希望。

近年来,湖南宜章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紧紧围绕“稳烟稳粮、促农增收”目标,积极探索“烟稻轮作”高效模式,推动“钱袋子”与“米袋子”双丰收,走出了一条生态循环、效益叠加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起笔:线上线下一盘棋,绘就动员“同心圆”

“以前只知道种烟,没想到烟后种稻,效益这么好!”宜章县一名烟农在参加完乡镇组织的“田间课堂”后感慨道。

(宜章烟田航拍)

为推动烟稻轮作落地见效,宜章县局(分公司)坚持“线上+线下”双线发力,构建起全覆盖、高频次的宣传动员体系。线上,依托微信群、朋友圈等平台,推送烟稻轮作科普视频、政策解读、典型案例,让农户“指尖一点”就能了解轮作优势;线下,利用烟叶收购预约、入户预检等契机,开展“面对面”宣讲,精准传递扶持政策与技术要点,激发农户复种热情。

一场场动员会、一堂堂田间课、一次次入户走访,犹如一支支画笔,在宜章的田野上勾勒出“烟稻轮作”的清晰轮廓。

运笔:技术支撑破难题,书写绿色“增收经”

“现在种地讲科学,施肥少了,产量反而高了。”宜章县岩泉镇烟农邓土华说道。

(育苗工厂集中育秧)

技术的突破,是烟稻轮作成功的关键。该局推动“烟稻轮作碳氮协同高效利用”“病虫害一体化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落地。通过精准施肥、生态防控,亩均施肥量减少约15公斤,病虫害发生率显著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稳步提升。

此外,该局还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一对一”指导,从选种、育苗到采收、烘烤,全程为农户保驾护航。一套“组合拳”下来,烟稻轮作不仅节本增效,更成为绿色农业的示范样板。

收笔:资源共享降成本,谱写服务“暖心曲”

“育苗工场平时空着也是空着,现在免费给我们育秧,真是帮了大忙!”一位正在育苗工场忙碌的烟农笑着说。

(借场晒稻)

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该局创新推行“资源共享”模式,将闲置的烤烟育苗工场、农机设备等资源整合利用,免费或低价向烟农开放。目前,全县已有效利用黄沙、一六镇育苗大棚,实现水稻集中育秧面积超过4万亩,大幅降低农户生产成本。

同时,依托烟农合作社,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开展“田间课堂”,推动农机共享、劳务协作,实现“一机多用、一田多收”。资源活了,成本降了,农户的笑容也更甜了。

站在田埂上望去,烟稻轮作的画卷正在宜章大地上徐徐铺展。一季烟叶金黄,一季稻浪青绿,循环往复间,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下一步,宜章县局(分公司)将持续深化“烟稻轮作”模式,优化基础设施共享机制,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强化产业融合,进一步稳固烟稻轮作根基,助力农户持续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烟草力量”。

田垄如诗,岁月如笔。在宜章,每一寸土地都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丰收故事。

(徐嘉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