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劳动力从"出不了门"到"稳得住岗",从"挣零花钱"到"有稳定收入"。在宁夏同心县,"五力齐发"正通过政策、精准、协作、技能、服务五个维度的务实举措,构建起全链条就业服务体系。
今年以来,同心县将稳就业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针对脱贫户、监测户就业奖补申报流程繁琐问题,推出"巩固提升就业奖补与一次性交通补贴捆绑落实"政策:劳务收入超2万元,系统自动核对跨县区务工信息,两项补贴"一次申报、同步发放"。
王团镇脱贫户马如宝拿着刚到账的3000元巩固提升就业奖补和1200元一次性交通补贴,给同村务工乡亲算起了"便利账":"以前申报补贴要跑好几趟,现在政策捆到一起,资料交一次就完事了,省下的时间能多挣好几百块!"截至8月,已为9084户家庭发放巩固提升就业奖补2918.6万元,为5966名务工人员发放一次性交通补贴507.54万元,让政策红利快速直达群众。
同心县人社局将12个乡镇划分为4个片区,通过班子成员分工排查,对比"全国防返贫监测系统"与"人社一体化系统"数据,修正脱贫劳动力就业信息并建立台账,通过发放宣传彩页、户情明白卡等方式提高政策覆盖率。同时联合发改、工信等部门,摸排129家重大项目及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建立动态数据库实时推送岗位。目前,县内园区企业及重大项目已带动1.65万人就业,3000余座设施温棚吸纳1万余人就近务工,帮扶车间、以工代赈项目分别解决2013人、900人就业——精准的数据对接,让岗位与需求"无缝衔接"。
依托"村党支部 + 劳务合作社 + 劳务经纪人 + 就业部门"模式,同心县开通10条季节性就近就业专线,累计带动2万余人实现季节性就近就业。在拓展外部就业渠道上,县领导带队赴青海、广东、浙江等地"访企拓岗",签订4份劳务协作协议,挖掘5000余个岗位,新建同心驻广东惠州仲恺高新区、青海都兰县2家劳务工作站,累计"点对点"输送3292人赴广东、内蒙古等地务工。此外,做强"同心商贸代理服务""同心汤碗制作师"劳务品牌,在浙江义乌成立"同心商会",带动1万余名同心籍人员从事商贸代理;打造100余家"同心汤碗"主题婚宴餐厅,辐射8000余人就业,还出台区外"同心汤碗体验店"开设奖励政策,进一步扩大品牌带动效应。
为提升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同心县围绕挖掘机操作、家政服务、手工编织等市场急需工种,结合群众意愿开展"理论 + 实操"培训11期,覆盖528人;印发《驾驶员培训奖补政策措施》,吸引328人报名申请补贴,还为劳务经纪人、劳务专干开展2期专项培训,发放技能提升补贴5.33万元。在创业培育上,通过"同心全民创业城"开展创业培训3期,培育349个创业实体,发放1.38亿元创业担保贷款,带动1702人就业。
同心县建成标准化零工市场和8家零工驿站,对接中行配置2台就业智能终端,村民可自助查询岗位信息;同时优化"互联网 + 就业"服务,常态化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26场,发布各类就业岗位1.3万个。针对重点群体,同心县招募133名社区工作者、207名"三支一扶"人员、487名事业单位实习生,发放生活补贴3126.7万元;新开发公益性岗位708个,目前在岗4626人,发放补贴5142万元,通过"1131"服务帮助120名困难人员就业。同时鼓励新业态就业,完成131人电商培训,目前全县1300余人从事网络直播、电商、外卖等工作。
"五力齐发"构建的全链条就业服务体系,是同心县激活农村劳动力就业活力的关键举措。从政策保障到精准服务,从协作拓展到技能提升,从全面兜底到温暖护航,每一个环节都落在实处,让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中更有底气、更有方向、更有保障,真正实现了从"就业难"到"就业优"的转变。
(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 摄影 苏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