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有Young】哈国留学生与中国水利的“双向奔赴”

当“一带一路”的风掠过天山,一位 32 岁的哈萨克斯坦青年把故乡的河流“装进口袋”,只身奔赴万里,只为赴一场“水利之约”。

【中国超有Young】哈国留学生与中国水利的“双向奔赴”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3 13:4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10月11日电(记者 潘一侨)  当“一带一路”的风掠过天山,一位 32 岁的哈萨克斯坦青年把故乡的河流“装进口袋”,只身奔赴万里,只为赴一场“水利之约”。他叫达乌列特,32岁,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研究大学科研骨干,如今是中国农业大学水利系博士生。从阿拉木图到北京,从伊犁河畔到巴丹吉林沙漠,他用脚步丈量中国治水奇迹,用代码建模跨境河流的未来,更用青春写下一段中哈水利的“双向奔赴”。

初见:沙漠里的“人工海”

今年7月,达乌列特第二次踏上甘肃省,目睹了民乐县的红崖山水库。黄沙无垠,碧波万顷,这座建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人工水库,通过引入黄河水,并完成水库加高扩建,创造了“沙海蓄碧水,荒漠润良田”的奇迹,保障了灌区60万亩耕地灌溉和生态用水需求。

“中国政府为了给牧民好日子,在沙海里造了一片海!”达乌列特连用三个“amazing”表达震撼,“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中国水利的‘国家力量’。”

共研:把跨境河流“装进”大数据

实验室里,达乌列特打开笔记本电脑,一行行代码跃动屏幕,这是他正在搭建的中哈跨境段霍尔果斯河“数字孪生流域”模型。冰川消融、降水波动、用水需求……所有变量被实时演算,只为回答一个问题:30年后,这条滋养两国人民的母亲河,还有多少水?

“卫星+云计算,让跨国科研不再跑断腿。”达乌列特说,如果模型成功,中哈两国可提前预判旱情、联合调度,把潜在矛盾化解在屏幕里。

携手:从“各治各”到“共下一盘棋”

2025年9月,哈萨克斯坦水资源与灌溉部与中国电建签署备忘录,内容涵盖水利工程现代化、灌溉系统重建及人才培养,帮助哈萨克斯坦改造 90% 老化渠系,撬动整个中亚的水资源结构性转型。

达乌列特成为首批“种子学员”。据他介绍,自己的班级里目前有5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同学,大家都非常珍惜能够来中国学习交流的机会。“来中国学水利,是我的幸运,更是我们国家的机遇。”达乌列特说,他要让每一滴水的数据,都成为滋润两国的“青春礼物”。

未来:让“水”与争锋变成“水”与共生

“也许20年后,人类会在火星建基地,水资源仍是第一课题。”这位爱做梦的博士相信,今天在中国学到的建模技术、治水理念,终将在哈萨克斯坦的草原、戈壁,甚至更远的星球落地生花。而此刻,他最想做的,是把甘肃沙漠那抹“中国蓝”带回家乡,让哈萨克斯坦的人民也因水而兴、因水更亲。

从“各治各”到“共下一盘棋”,一段跨越山海的“水利情缘”才刚刚开始。正如达乌列特所言:“水利专家的任务,就是让科学成果像水一样,流到每一户需要的人家门口。”

(编辑:刘世东 吴艳鹏 王成孟)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