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书写跨境经济合作新篇章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0 15:39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0-10 15: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当东南亚的热带果香与中国的温带蔬菜在铁轨上完成“双向奔赴”,中老铁路早已超越交通线的定义,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黄金引擎”。这条北起昆明、南抵万象的钢铁纽带,以“硬联通”撬动“软合作”,用物流畅达催生发展质变,书写着跨境互利共赢的新篇章。

货畅其流:重构跨境贸易新格局。曾经受制于山路阻隔的东南亚热带特产,如今借助中老铁路快速抵达中国市场。铁路部门打造的“澜湄快线”实现26小时跨境直达,让新鲜货物真正实现“一日达”,这种高效运输模式大幅降低了流通损耗与成本。

产城融合:催生铁路经济带。铁路的贯通不仅加速了商品流动,更挖掘出沿线的产业潜力。在老挝万象南站,配套建设的物流产业园已吸引近百家企业入驻,让“货物过境”升级为“产业落地”;在中国云南普洱,咖啡企业循着铁路落户园区,依托铁路运输优势,每个集装箱可节省5000元运输成本,一条完整的咖啡产业链正在形成。沿线城市也因铁路焕发新生机。云南磨憨口岸借助铁路优势开启“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的转型,仅2022年就拿下5张千亿级招商大单。旅游产业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年1至9月,中国西双版纳州接待游客达5591.66万人次,旅游总花费799.26亿元;同期老挝万荣县接待国际游客60万名,其中超10万名来自中国,形成了“一站一特色、一线一链条”的发展格局。

规则衔接:夯实合作发展软基础。中老铁路的价值,更体现在打破制度壁垒的“软联通”上。两国通过推行“铁路快通”“一单制”等创新模式,在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领域实现深度协同。这种规则互认不仅让货物通关效率大幅提升,更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从铁路建设采用的统一技术标准,到跨境运输的“门到门”服务创新,中老双方用实践探索出国际合作的新路径。这种规则层面的衔接,将中老合作的“小共识”融入区域发展的“大体系”,为RCEP框架下的区域一体化提供了生动范本。

民生共享:铺就共同富裕幸福路。经济发展的落脚点是民众获得感。在老挝,青年萨旺乘铁路到万象就业,果农本永因运输成本降低增收;在中国,边境农民借冷链物流扩大种植,沿线民众因旅游升温获商机。铁路不仅增加收入,还提升生活品质。“舌尖互通”与“岗位机遇”让合作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中老铁路是发展权共享的强音,用轨道串联商机与希望,诠释“共商共建共享”真谛。随着“铁路+产业”“铁路+民生”融合发展深化,这条黄金动脉将为区域经济注入更强动力,擘画更灿烂的未来。(图片由王路路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