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洞篮”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2025年8月,沿河县举办了“洞篮”四省市邀请赛,赛事吸引4万余人次到场观赛。这股热潮促使当地政府与村民开始规划以县域溶洞群为核心的旅游开发及其他配套项目。

沿河:“洞篮”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07 14:1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贵州的喀斯特溶洞内,耀眼的灯光和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令人无暇顾及黑暗之中悬挂的钟乳石。

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黑水镇氽塘村凤鸣洞内,一座标准篮球场静卧于拱形穹顶之下,四周环绕着座无虚席的看台与飘扬的彩旗。2025年8月,沿河县举办了“洞篮”四省市邀请赛,赛事吸引4万余人次到场观赛。这股热潮促使当地政府与村民开始规划以县域溶洞群为核心的旅游开发及其他配套项目。

贵州地处喀斯特地貌核心区域。沿河充沛的雨水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也为溶洞的发育与保存提供了温床。据当地政府部门介绍,该县已发现溶洞1000余个,其中部分已被纳入旅游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坐落于乌江畔的凤鸣洞四面环山,洞内冬暖夏凉。据村民介绍,即便酷暑时节洞外气温逼近40摄氏度,洞内仍能保持在10至20摄氏度之间。

洞内前区为篮球场馆,长64米、宽36米,2300余平方米的空间内设有国际标准球场和环绕梯级座席,可容纳2000余名观众。其后方还连接着遍布钟乳石与流石岩层的景观区。此外,洞内还配套建设2400余平方米的洞吧休闲厅、观景中厅与探秘玄厅等。

据民间传说,该溶洞通道呈Y形分布,岩缝间潺潺流水声酷似凤鸣,“凤鸣洞”由此得名。

“洞篮”的开设为这座天然溶洞迎来了空前客流,使其摇身一变,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创收点。

“过去村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水稻、玉米和小规模桃梨产业,”汆塘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王春年介绍道,“即便坐拥五处溶洞,以往也仅仅是村民纳凉之所。如今各类赛事不仅带来了稳定客源,更开辟了新的商机。”

据王春年介绍,在客流高峰期间,销售小吃饮料的村民日收入可达1000至2000元(约140-280美元)。

早在2024年初,思渠镇杨楠村村民自发组织申请,希望将当地的“龙门洞”建设为篮球场,后经地质勘查论证、环境风险评估等综合考量,建成一座总面积4800平方米、可容纳4000余人的洞穴篮球场。2024年8月以来,全县已累计举办“洞篮”赛事200场次,吸引1000余支本地及跨区域球队参赛,接待游客40万人次,带动当地旅游综合收入超2000万元。

杨楠村的成功范例让其他拥有溶洞村子看到了新的发展道路,其中,氽塘村凭借广阔的溶洞空间及距县城仅15公里的区位优势,在发展旅游方面条件尤为突出。

“溶洞内的场馆不受天气影响,环境清幽,非常适合举办社区活动,”王春年补充道,“既能满足群众健身纳凉需求,又能促进社交互动。”

在社区共建与政府科学评估的双轮驱动下,“洞篮”项目在沿河县蓬勃发展。这些溶洞空间既成为吸引游客的文旅新名片,也化身为服务当地居民的综合性运动场馆。

“洞篮并非单一赛事,而是我们推动体育与文旅融合的一次重要实践。”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副县长汪涛表示,“我们正借此探索溶洞资源的多元可能。”

据汪涛介绍,沿河作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偏远县城,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探索促进就业与增收的有效途径。

现在,新兴业态随客流应势而起。当地村民不仅经营洞内餐饮,更依托洞内恒温环境发展洞藏高粱酒等特色产业。

塘坝镇石花村村民张辽,利用家乡天然溶洞,将自家酿造的高粱酒珍藏洞中,常年14度的气温便于酒体的稳定和甲醇的自然挥发,引来客人争相购买的他的酒,经过洞藏的酒,一斤的价格要高于同类酒体2倍多。

汪涛表示,将重点开发位于县城20分钟交通圈内、交通便捷的溶洞,且在开发前须完成安全检测与环评审批。

在溶洞赛事引发全网关注后,多家企业与体育平台已与沿河自治县政府展开接洽。该县副县长汪涛强调说,所有市场化项目必须通过综合评估审核后才可落地实施。

他补充道:“溶洞篮球虽为我们打开了良好局面,但要打造独具特色且可持续的旅游产品体系、保持游客长效吸引力,仍有大量工作亟待推进。”

规划部门正考虑建立区域性篮球联盟,串联武陵山区跨省交界地带的多个城市。汪涛表示,协同发展模式将助推区域一体化进程,为缺乏产业支撑的基层社区注入发展动力。

汪涛强调:“我们必须立足自身溶洞资源禀赋,走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道路,而非盲目跟风旅游热潮。”(作者 杨军 刘伯千 编译 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原文见10月7日中国日报旗舰版10版、国际版10版, 英文链接:https://enapp.chinadaily.com.cn/a/202510/07/AP68e47412a31017a8053b6d09.html

10月7日,《中国日报》国际版10版版面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