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9月19日,中老铁路进出口货运量突破1500万吨、货值超653亿元,至今已开行货运列车6万余列。中老铁路以真实的数据证明了它的价值,更凭借多项优势成为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重要力量。
优化效能,打造物流运输“新模式”。曾经,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货物运输,大多时候采用海运、公路运输或者空运等运输方式,以中国到老挝为例,海运货轮从国内出发后,需先抵达泰国、越南等国的港口卸货,而后再借助其他方式运输,这极为耗费时间,公路运输容易受到天气状况以及基础设施等影响,空运则面临成本高昂、运载量有限等难题。中老铁路开通之后,昆明经老挝至泰国的货运成本降低了30%至50%,其中中老铁路的“澜湄快线”国际班列,仅仅用时3天,就能完成货物从曼谷到昆明的运输,多种货物的运输损耗大幅下降,像“水果之王”榴莲的损耗率从15%降至5%,效率提升带来的是企业成本的降低,也是对区域经济的升级与重塑。
乘势前行,共踏风口发展“新路径”。随着中老铁路持续运行,多个城市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云南磨憨口岸,这个处于中老两国边境的小镇,已升级成为有5G、北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现代化国际陆港繁荣区域,年进出口货运量达478万吨、货值达186.8亿元,已然成为中国对外出口的关键物流枢纽之一。老挝的磨丁经济特区作为中老铁路上的关键节点,也逐步转型为吸引众多企业的热门之地,特区依靠铁路枢纽优势,大力发展进出口加工、商贸物流等多个产业,已成为老挝连接国内外的关键门户,磨憨、磨丁这两座城市在中老铁路的帮助下,形成了一个跨国经济合作区,造就了一条辐射中国与中南半岛的经济走廊,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深度合作提供了成功典范。
各展优势,构建产业协同“新布局”。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产业结构上有高度互补性: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中心,在电子产品、新能源制造业等领域优势明显,东盟则是全球关键的农产品以及资源型产品产地,中老铁路的开通,使这种互补性优势转化为实际的贸易往来,中国的太阳能板、新能源汽车等机电产品凭借铁路运输直接抵达老挝、泰国等东盟国家,东盟的水果、矿石、橡胶等产品经铁路进入中国市场及工业体系。中老铁路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的加速流转,也不断夯实着各国的产业链稳定性,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协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1500万吨的货运量到653亿元的货值,中老铁路凭借其高效的运输方式、强大的辐射作用以及对区域优势的协同,成为实至名归的“黄金线路”。在未来,中老铁路将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文/康蕴浩 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