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知识图谱和分层架构,为AI Agent在复杂场景下的应用提供新蓝图
杭州 – 9月25日 – 在今日上午于2025云栖大会举行的“自动化到智能化”技术专场上,阿里云智能集团高级技术专家程哲桥发表了题为《上云AGENT: 用自然语言交付云上环境》的主题演讲。他详细阐述了其团队在AI Agent领域的一项重要实践成果,系统性地剖析并解决了当前AI Agent在工业落地中普遍面临的“模型幻觉”、高昂成本和低成功率等核心挑战,为业界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作为阿里云企业上云领域的专家,他在分享中首先复盘了团队在项目初期的探索。“我们都期望AI能扮演‘云计算专家’的角色,但直接将社区流行的MCP方案应用于复杂的上云场景,效果并不理想,”他介绍道,“我们很快发现,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工程挑战,包括大量的Token消耗、失控的参数‘幻觉’,以及难以传递的隐性专业知识。”
据分享的数据,在早期方案中,一次普通的云环境创建交互,Token消耗就高达6万,堪比“让大模型写完半部《西游记》”,而端到端的成功率却不足10%。这一严峻的现实,促使该团队必须跳出常规思路,从更根本的架构层面寻求突破。
面对挑战,程哲桥带领的团队提出并实践了一条从“AI Coding”到“智能MCP”的演进之路。其核心思想,是借鉴“关注点分离”的软件工程原则,将原先一体化的Agent,解构为规划、推理、执行三个独立的层次,使系统更加清晰、可维护。
该方案中,一项关键的技术创新是在推理层引入了API知识图谱。“此前的方案,AI更像是在做‘阅读理解’,通过检索海量文档来猜测下一步,这是一个缓慢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概率过程,”演讲中解释道,“而引入知识图谱后,这个过程升级为了一个高效、工程化的‘查字典’。Agent可以沿着图谱的依赖关系进行确定性的查询,这不仅将API选择的准确率提升至接近100%,也带来了数十倍的效率飞跃。”
此外,演讲还详细介绍了团队在“上下文工程”和“并行任务调度”等方面的扎实工作,这些工程实践确保了Agent在执行复杂任务时的健壮性和高效性。
在分享的最后,程哲桥分享了他对于AI Agent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引发了现场听众的广泛共鸣。他认为:“模型的迭代,决定了AI Agent能跳多高;而我们所做的知识与架构工作,决定了它能走多远。”他强调,模型的能力是Agent的“CPU”,但决定一个Agent能否在工业界稳定运行、持续进化的,是其“骨骼和血肉”——即系统化的知识与可演进的架构。
此次在2025云栖大会上,由程哲桥呈现的分享,不仅展示了一项创新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系统性思考和工程实践,为AI Agent技术如何在复杂的工业场景中从“可用”走向“可靠”,提供了一套极具参考价值的方法论和实现路径,为技术社区带来了关于AI务实落地的宝贵洞见。(图片由梁万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