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筑云基,数字启新章——北京数据中心项目建设纪实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30 16:01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9-30 16: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京城西北,燕山余脉在暮色中勾勒出沉静的剪影。在这里,由中建二局承建的北京数据中心项目宛如一座坚实的数字基石般巍然矗立,筑起守护国家金融命脉的“数字长城”。作为北京市少有的大型数据中心机电基础设施工程,该项目主要区域目前已正式交付使用。

精密吊装,为“金融心脏”植入强大引擎

回顾建设历程,将重达千余吨的核心设备精准安置,是项目面临的首场硬仗。数据中心如同精密生命体,而水冷风冷机组、柴油发电机组等关键设备,就是维持其运转的“心脏”与“肺腑”。如何将这些庞然大物毫厘不差地送入指定位置,考验着项目的智慧与魄力。

项目团队创新采用“数字化预吊装”方案,通过BIM技术反复模拟,为每台设备规划出独一无二的“迁徙路线”。当700吨级的重型吊机舒展长臂,如同一位沉稳的巨匠,将数十吨重的机组轻握手中,在有限空间内精准完成平移、旋转与落位。特别是在柴油发电机组“钻窗”入室的环节,项目团队更是展现出毫米级的操作艺术,确保所有设备100%一次吊装成功,施工时间较预期缩短20%,为这座“金融数据堡垒”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之源。

智能仿真,构筑高效节能的“神经中枢”

面对海量数据计算带来的散热挑战,项目团队引入CFD仿真模拟技术,构建“三维数字孪生+AI动态调优”双核驱动体系,为数据中心打造会思考、能优化的“智慧大脑”,实现制冷系统能效提升的技术突破。

在虚拟的数字孪生世界中,技术团队能够精准捕捉到每一缕气流的运动轨迹,预见每个可能形成的“热点”。通过智能模拟演算,优化冷热通道布局,让制冷系统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能根据“战场”(机房)内各区域设备的不同“体温”,动态分配调整“兵力”(冷量),实现精准送风、按需制冷。这不仅彻底消除了设备过热的隐患,更让每一度电都发挥出最大效能,构筑起一个绿色、高效、坚韧的运行环境。

带压封堵,破解“心脏搭桥”的改造难题

项目建设中最具挑战的,莫过于在保障运行区毫秒不停、业务零感知的前提下,完成施工区空调系统同运行区管网的无缝对接与扩容。这无异于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更换引擎,对技术、管理与应急能力都是极限考验。

面对无预留阀门、无泄水空间、无容错余量的“三无”困境,项目团队化身微创手术专家,运用先进的“带压封堵”等工艺,在待施工管道上安装专用三通管件,使用开孔机精准定位开孔,再利用带压封堵器实现管道封堵,最终在确保运行区水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完成阀门增设。这场“心脏搭桥手术”仅用13天便圆满完成对接任务,为同类数据机房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经验。

如今,这座象征着金融科技未来的新基石已正式启用,它静默地运转于京畿山畔,以内敛而恒定的力量,时刻守护着数字时代的金融安全与高效。中建二局的建设者们用智慧与汗水浇筑的,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通往未来的、坚实可靠的数字桥梁。(图片由李海军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