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毕业生秋招开启 人工智能倒逼“即战力”成就业关键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28 17:17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9-28 17: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在吉利控股集团2026届全球校园招聘会上,吉利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四学生丁媛媛等多名学生提前获得了录用通知。

“特别激动,能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吉利工作。”丁媛媛表示。她通过“基石计划”中的“繁星项目”在吉利集团实习,并成功在招聘会上正式拿到offer。“基石计划”通过定向培养与实战历练,将人才筛选与培育前置,形成“培养—考核—录用”闭环,有效缩短了学生的职场适应期。

吉利学院作为吉利控股集团创办的非营利性本科高校,自建校起便深植产教融合基因。学校依托集团产业资源,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实战能力成核心竞争力

近日,在吉利控股集团2026届全球校园招聘会上,多名来自吉利学院的大四学生通过“基石计划”提前斩获录用通知。这一现象背后,是产教融合模式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的实效体现。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丁媛媛表示,在校期间参与的20多个实战项目为其积累了宝贵经验,其团队“汽车底盘减震项目”曾获金奖,并两次向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汇报。

已正式入职吉利汽车集团的周娴强调:“作为普通二本毕业生,能与硕士、海归背景同事同台竞技,靠的是在校期间练就的实战能力。”她在校期间参与的跨境直播实践,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吉利学院作为吉利控股集团创办的应用型高校,自2024年秋季启动“基石计划”试点,计划未来3年培养3000名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潜质人才。

校企协同共育行业急需人才

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理论教学,企业导师来自一线,深度参与实践指导。

吉利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院长助理赵厚程介绍,学校依托企业办学优势,实行“千人千面”个性化培养,通过构建“三个校园”—— 线下校内课堂、线上学习平台与企业真实场景,让学生全方位成长。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以智能制造学院为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知识产权等专业,均与吉利智能制造板块紧密对接。

吉利汽车武汉工厂的副总经理赵松表示,校企合作呈多元形式:低年级学生可到工厂进行“研学式”实习,感知智能制造、航天甚至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毕业班学生则可在具体岗位“顶岗实习”,甚至提前介入研发环节,为就业积累宝贵经验。

从课堂到产线的无缝衔接

“从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标准的精准对接,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联合培育;从‘基石计划’等特色育人项目的落地,到企业真实项目进校园、工程师进课堂的常态化推进,我们用一系列实践探索,把‘产教融合、数字赋能、创新发展’的办学思路转化成可感知、可落地的育人成果。”吉利学院阙海宝校长总结道。

近三年来,学生累计参与产教融合项目400余项,其中12项成果实现量产。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吉利学院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吻合度达97.3%,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5%。

学校与集团共建工业互联网实验室等实践平台,推出“繁星计划”等项目,将课堂延伸至生产一线。随着教室与车间、学生与员工的界限逐渐模糊,“入学即入职”的人才培养新生态逐步成型。(图片由樊英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