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9月28日电 (记者 庄乾阁) 9月28日,深圳地铁16号线二期(大运站—园山西坑站)、6号线支线二期(光明站—光明城站)同步开通试运营。至此,深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609.6公里,车站428座,迈入600公里时代。
“十四五”期间,深圳新增地铁里程近200公里,是国内地铁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记者从深圳地铁16号线二期工程项目承建方中国铁建了解到,该项目全线长9.54公里,共设8座车站,新建 1座停车场。该项目是打造深圳“东进战略”交通体系,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的重点线路。
同时,该项目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批装配式试点地铁线路,全装配式车站3座,是全国装配率最高的运营线路。其中大康站是内支撑体系下全国最大的全装配式地铁车站,首次在配线区及岩溶强发育地层运用装配技术。
与传统施工模式不同,装配式施工在预制厂提前生产车站构件,再运至现场像“搭积木”一样拼装,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工厂化制造、智能化运输、装配化施工。相比传统现浇模式,装配式车站具有更安全、更优质、更高效、更绿色等优势。
据铁建南方公司深圳地铁16号线二期项目经理左杜平介绍,在3座装配式车站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施工节省钢材共计800吨、木材600方,减少建筑垃圾90%,碳排放降低30%。施工所需人员也从预计200余人减少至40余人。
不仅如此,深圳地铁16号线二期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还积极创新,运用数智化技术,引入“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的机电工程数字化建造”,全面应用装配式机房技术,实现了设备、管道和支架构件的预制加工和现场快速装配,工效提升10倍。项目现场,施工队使用机器人24小时持续进行地砖铺贴作业,其铺贴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近20倍。
此外,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深圳地铁16号线二期工程地质复杂,全线9.54公里线路中,6公里路段揭露岩溶发育,见洞率60%,累计需处理的岩溶体量达16.5万立方米,相当于在“蜂窝煤”般布满空洞的地层里挖隧道。同时,车站区间还需18次下穿、侧穿重要建构筑物,每次穿越都是对技术控制与施工安全的双重考验。对此,施工队使用地质雷达对施工范围及周边区域进行扫描探测,为施工提供精准的数据保障。特别是在盾构穿越岩溶等风险区域时,实行“地面+地下”24小时严密监测,确保盾构掘进时施工周边区域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