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记者从宁夏贺兰县适水产业和葡萄酒产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五五”期间贺兰县将重点发展冷水鱼全产业链,目前已与香港汇鑫、中联智科等企业达成合作,计划投资超30亿元建设大西洋鲑、虹鳟养殖基地。
项目将依托贺兰绿电资源和循环水技术优势,打造集育苗、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园区,预计年产值可超24亿元,力争在高端三文鱼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近年来,贺兰县作为西北地区富有特色的水产养殖大县,产业优势日益凸显,2024年水产品产量达6.35万吨,水产品产值达9.4亿元,增速12.7%,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7.3%。以西北地区2.3%的养殖水面贡献了11.3%的水产品,成为黄河流域盐碱地治理与高效农业发展的鲜活样本。
其中,河蟹产业是贺兰县首个产值过亿的名优水产单品,其核心竞争力集中在“早上市、高品质、规模化”三大特点。在上市时间上,当地河蟹较南方市场提前30天左右批量上市,精准抢占市场先机,形成独特的时间差优势;在品质方面,依托“宽沟深槽”稻蟹共生模式,河蟹以稻田天然浮游生物为食,肉质紧实鲜甜,同时带动水稻品质同步提升,实现“一水两养、一季双收”的生态效益;在产业规模上,目前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9200亩,其中河蟹养殖面积6200亩,年产值突破1.2亿元,已构建起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近年来,贺兰县以“用水权改革”为核心抓手,从技术、机制两方面双管齐下落实“四水四定”。技术上,推广循环水养殖、鱼菜共生、池塘尾水处理等技术,构建“鱼池-环沟-稻田”闭合循环系统,实现养鱼富营养水种稻、稻田净化水养鱼的生态循环,单方水效益较常规种植提高90%以上。
同时,打造水权交易二级市场平台,通过“合同节水+市场化交易”模式激活水资源,农业领域年节水量达3000万立方米左右,既让企业和农户获得节水红利,又保障了渔业发展的用水刚性需求 。这种“技术节水+市场调节”的模式,实现了渔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据了解,在高效节水的基础上,贺兰县以“向盐碱地要效益”为核心,通过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构建起多元高效的适水产业体系。建成西北最大南美白对虾设施养殖集群,推动虹鳟、鲟鱼等高端冷水鱼规模化养殖,攻克饲料鳜鱼养殖关键技术,苗种运输成活率达99%、养殖成活率60%,较全国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
依托闽宁协作,与集美大学、宁德师范学院等院校合作,成功实现“国鱼”大黄鱼盐碱水养殖,青蟹、石斑鱼等“海鱼陆养”品种也逐步走向规模化。推广“稻渔空间”立体种养模式,蟹田米溢价30%,大闸蟹亩产超百斤,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循环范式;创新“1+X”盐碱地改造技术,集成智能化低碳养殖系统,亩均节水25%以上,让低洼盐碱地亩均收入提升至3000元,兼顾粮食安全与多元收益。
与此同时,地处北纬38°贺兰山东麓全球葡萄酒“黄金产区”的贺兰县,葡萄酒产业同样成果丰硕。2024年该县葡萄酒产量突破600万瓶,亦浓、沃尔丰等酒庄在国内外葡萄酒大赛中共获45枚金奖,产业知名度与产品品质持续攀升。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贺兰县持续深化对产区自然禀赋的保护利用,有序扩大酿酒葡萄种植规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酒庄分布。通过引进推广国际酿酒葡萄有机栽培技术,已建成有机优质酿酒葡萄基地2.2万亩、高标准园9个,以及具备“产加储销”能力的酒庄16家,嘉地酒园、海悦仁和酒庄等项目相继建成投用,“一带一基地” 建设成效显著。
下一步,贺兰县将从规划引领、品牌建设、文旅融合三方面发力,进一步打响金山产区葡萄酒品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对接发展低空经济,引进架机体验观光、低空打卡拍摄等新业态新服务,探索空地一体化葡萄酒+文旅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 摄影 李婷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