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渤海之滨,曾经白茫茫的盐碱荒滩,如今绽放出雪白的棉朵。在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的滨海盐碱地上,一片片棉田长势喜人,铃壳饱满,吐絮顺畅,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见播种不见苗”的中重度盐碱区。9月21日,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组织的“滨海盐碱棉田改良与微生物菌剂治理技术现场观摩会”在此举行,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及省内外多家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科技如何让“不毛之地”焕发新生。
这片示范田的背后,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长达数年的技术攻坚。针对环渤海滨海盐碱地“浅水位、高矿化、盐表聚、旱涝急转”等突出问题,棉花研究所栽培生理团队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李召虎团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吴慧玲团队,开展“滨海盐碱棉田改良与微生物菌剂治理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突破传统单一改良技术效果不稳、治土不增产等瓶颈,构建起“分级治理、水盐双控、生态适生”的系统解决方案。
“我们立足‘池-田’立体生态改良模式,通过坑塘蓄淡、沟渠排盐、浅层抽咸补淡等工程措施,实现水盐时空协同调控;结合秸秆还田、深翻镇压、起垄覆膜等农艺技术,有效抑制春季返盐,保障棉花全苗壮苗;更重要的是,我们创新引入耐盐碱微生物菌剂,通过地面喷施和滴灌等方式改善根区环境,显著增强棉花耐盐抗逆能力”,国家棉花产业体系土壤障碍消减与地力提升岗位科学家冯国艺研究员在现场介绍时表示。
微生物菌剂作为该技术的“秘密武器”,成为本次观摩的焦点。中国农业大学李芳军副教授介绍,团队从新疆、青海、河北等多地盐碱土中分离出贝莱斯芽孢杆菌Y10、长枝木霉M6、假单胞菌HW22等多株耐盐碱促生菌株,研发出单一及复合微生物菌剂产品,在河北多地示范应用中,可使棉花根系干重增加25%以上,土壤pH和电导率也显著下降。
在现场测产环节,专家组对海兴农场六队示范基地及盛农农机合作社示范区进行严格抽样测产。结果显示,滨海盐碱棉田改良与微生物菌剂治理技术示范田棉花长势均匀、结铃性强,收获密度提升10.8%,籽棉产量平均增产19.8%。“工程改良+农艺措施+菌剂治理是我们针对环渤海盐碱地区特殊的生态条件提出的治理思路,并在盐碱地改良过程中转化为了技术和产品。今天棉田的表现充分说明,我们的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改良盐碱土壤,更在提升棉花产量上表现出明显优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栽培生理团队带头人祁虹研究员说道。
河北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长张建宏研究员在交流中指出,棉花作为盐碱地改良的“先锋作物”,既耐盐碱又能改良土壤,是实现“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的重要载体。棉花研究所长期聚焦盐碱地植棉技术攻关,近年来在抗逆品种选育、轻简化栽培、微生物修复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为环渤海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张强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滨海盐碱地作为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其有效治理与利用对保障国家大宗农产品安全供给具有战略意义。盐碱地改良产品和技术是推动盐碱地高效利用的核心支撑。下一步我院将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的合作,共同开展滨海盐碱地治理与菌剂研发攻关,区域联动、优势互补,京津冀一体化推进环渤海地区农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河北作为环渤海盐碱地分布大省,仅沧州就有盐碱耕地408.6万亩,占全省71.7%。推动盐碱地从“资源包袱”转变为“潜力粮仓”,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本次现场会不仅展示了“良田+良法+良种+良机”配套的盐碱地综合治理路径,也凸显了微生物菌剂在生物改良中的巨大潜力。
观摩结束后,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技术集成度高、实用性强,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它不仅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实践,也为全国同类盐碱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河北经验”。
从苍茫盐碱到棉海银波,科技正让曾经的生态短板变为发展优势。随着盐碱地改良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推广,一片片“不毛之地”正在焕发新生机,也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希望。(图片由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甄军波 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