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丨荔枝网评:上好爱国主义教育这堂课

来源:荔枝网
2025-09-25 18:3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9月开学以来,全国高校组织“我和祖国共成长”主题活动,录制报国强国短视频、传唱经典爱国歌曲,让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国家发展的脉搏;各地中小学校结合地方实际和学校特色开展爱国主义知识竞赛、“我与国旗合个影”大思政课等,引导广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国红”背后的精神力量……这一幕幕生动景象,正是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融入育人实践的鲜活注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规律,为新时代培育家国情怀、凝聚民族力量指明了方向。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唯有将其作为贯穿始终的永恒课题,常学常修、久久为功,才能让爱国基因代代相传。

在“理论的深度”中筑牢认同之基。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解决“知”的问题,即对国家历史、国情、发展成就与未来方向的深刻理解。这就要推动爱国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讲深讲透,引导青少年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高度,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增强对国家发展道路的理性认同和坚定信心。

在“情感的温度”中激发共鸣之力。爱国主义不仅是理性的认知,更是深沉的情感归属。它蕴藏于壮丽山河的乡愁里,凝结在传统文化的瑰宝中,体现在英雄模范的事迹上。要善于运用情感熏陶和情境感染,通过瞻仰革命遗址、参观红色博物馆、聆听先烈故事,让青年在可触可感的具象体验中,与历史对话、与英雄共鸣,激发内心深处最朴素、最真诚的家国情怀,使爱国主义成为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和自觉选择。

在“实践的力度”中砥砺报国之行。爱国贵在实践,重在行动。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人们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通过投身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基层实践等,引导青年在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具体实践中,深刻体会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切身感受自身知识技能的社会价值,从而将爱国主义的宏大叙事转化为脚踏实地、担当奋斗的实际行动,完成从认知到情感、再到实践的闭环。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的工程,没有“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说法,不在“一朝一夕”而应“久久为功”。我们既要通过纪念日和节日深化爱国主义,尤其在特殊重要纪念日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日期进行多样纪念活动;也要注重在法定假日和民俗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国际劳动节、青年节等日期进行丰富庆祝活动,进而让爱国主义成为自觉行动,实现“万里河山披锦绣,满眼尽是中国红”。(陈康 吴小宇)

【责任编辑:王辉】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