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宁夏香芹的市场突围

一颗宁夏香芹的市场突围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24 18:4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每年6月底—10月初,是宁夏香芹的高光时刻。因为这个时候,全国90%的香芹都源自宁夏。而这90%的香芹,大多产自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李俊镇及周边乡镇。

“宁夏塞上香芹之乡”品牌出圈,李俊镇已带动周边4万亩香芹实现产销无缝衔接、新鲜速达。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守望,一头连着城乡融合的寄托。小小香芹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见证了默默耕耘和收获喜悦。

金秋9月,永宁县李俊镇的香芹种植基地里,有近3000人忙于采摘。宁夏福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福仓和农户祖国辉盘算着香芹价格,广州江南市场的菜商就在地里甄选香芹。

农户、合作、菜商是这片土地的主角。

“农户+合作社+田头市场”的种植销售模式,让农户祖国辉的种植热情大涨,缜密把控每一个种植流程;也让李俊镇香芹每天以1000多吨的运载量向全国各地输出。

“今天的香芹2块钱一斤,现在算是收支平衡了。后面卖掉的全是赚下的。”祖国辉黝黑的脸上挂着汗珠,难掩内心喜悦。

去年祖国辉承包了40亩地,赚了30万元。盘算着今年的收成,祖国辉估摸着稳赚20万元不成问题,“这都不算啥,去年我们周围有34个农户收入上百万元,其中还有一户净赚200万元咧!”

在李俊镇,像祖国辉这样的香芹种植户有600多户。让农户真正赚到钱,这是宁夏香芹夏秋季占据全国90%香芹市场的关键所在。

马福仓说:“合作社不跟农户抢生意,把精力用在搭建平台上,一边把菜商请进来,一边把种植技术传下去。农户赚上钱了,香芹产业才能真正成为联农带农的大产业。”目前,合作社已经带动周边600余农户投入香芹产业,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平均亩产10000斤,平均销售价格2元/斤,亩产值2万元,亩均增收达1万元。

李俊镇农户靠着香芹赚上了钱,也让不少外地菜商眼红了。距离祖国辉不远的一片香芹地里,山东人李登超也承包了土地凑进农户圈,“夏季南方高温,种菜不赚钱。菜商都知道宁夏土壤、气候环境好,种香芹能赚大钱,我们也来凑凑热闹。”

这个季节,镇上的小旅馆、小招待所住满了像李登超一样的外地人。有的是长期驻扎种香芹的,有的是慕名而来的菜商。

小小香芹闯出圈,让农户们鼓足了腰包、挺直了腰杆,也让李俊镇这个偏安一隅的小镇成了全国蔬菜市场口口相传的“宁夏塞上香芹之乡”。

在距离种植基地不足一公里的宁夏冷链蔬菜现代集配中心,另一个有关宁夏香芹的惊艳故事正在上演。

绿油油的香芹离开田间,分分钟抵达集配中心。享受了一番泡泡浴,香芹们随即与冰瓶一起被装进松软的泡沫箱。在-2℃的冷库里保存四个小时后,他们便搭乘冷链车奔赴全国各地。

从田间到餐桌,香芹们演绎着流水线一般的丝滑之旅,新鲜速达是这段旅程的标签。上午10点入库冷藏,2点装车,凌晨3点达到西安农产品国际批发市场,40个小时到达广州江南市场,50小时内能到达全国各地。

马福仓告诉记者:“五六十辆冷链车在这里随时等候发车,每天有300多人进场务工,有13个国内头部蔬菜批发市场在这里设置了档口。”

1号冷库是广州江南市场,2号冷库是武汉市场,3号冷库是长沙海吉星市场……13个头部蔬菜批发市场在这里摆开龙门阵,争分夺秒将最新鲜的香芹运抵全国各大宗批发市场。采收旺季,李俊镇上的头部批发客商每天最多有500多人,他们吃住都在镇上的小餐馆、小旅馆,时不时就能看到他们异乡淘金、讨价还价的身影。

守护这段新鲜速达之旅的300多位工人,全部是来自周边村镇的移民。马福仓将整个流水线精准切分,按工种为员工们计件发薪:装车工,搬一箱0.6元;打箱工,装好一箱香芹1.7元;抱箱工,搬运一箱香芹0.5元;冰瓶工,包好一个冰瓶0.06元。

全流程精准分工,可以更精准地控制成本,也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积极性。马福仓说:“多劳多得,让有创业拼劲的人去投资创业,让安逸勤劳的人有工可干!”在这条香芹产业链上,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活归属,每个人的目标都能收获圆满。

通联产销两端,李俊镇的香芹产业走过了五年,并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这五年时间里,依托于宁夏福鲜果蔬专业合作社,李俊镇既完成了香芹本身的标准化生产,又打通了畅销端的冷链物流配送。

凌晨三四点,移民耿月莲就摸黑赶到香芹地里忙采摘,这时采下来的香芹带着露水、青脆香甜。不用挑挑拣拣,留五公分根子,耿月莲麻利地简单收拾两下,就捆扎装车。受益于标准化的田间管理,香芹们长得整整齐齐,身高大都在40公分左右,这为采收省了不少功夫。

李俊镇党委书记韩向成告诉记者:“合作社统一品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采收,香芹的标准化生产,不仅为个体农户减轻了经营压力和种植风险,还破解了销售难题。已带动周边农户就业10万余人次。”

而销售端口的集配中心建设,则是李俊镇香芹出圈的另一精彩首笔。头部蔬菜批发市场聚集的宁夏冷链蔬菜现代集配中心,曾经是一片闲置厂房。闲置土地“腾笼换鸟”的点睛之笔,让这香芹产业面对国内大宗市场有了稳定输出的经济价值。

近年来,李俊镇在摸排了全镇“僵尸企业”“低效用地”“闲置厂房”后,布局了“一中心两基地”香芹产业分拣包装冷链建设项目。镇上不仅建成了宁夏福鲜大型蔬菜现代化集配中心,还将李俊村闲置厂房和许桥中心村仁存小学闲置校舍纳入“两基地”建设,建起李俊冷库和仁存冷库,有效解决了拖欠土地租金等历史遗留问题,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

今年,李俊镇建设了新的冷凉蔬菜分拣中心。香芹产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宁夏小香芹闯世界筑牢了压舱石。马福仓坚持将“宁夏香芹”的品牌标识印在菜箱上,他说:“这是属于宁夏人的蔬菜品牌,是宁夏人的骄傲!”

如今,李俊镇香芹产业已辐射至望洪镇、青铜峡莲湖、邵岗镇等地种植面积已达到4万亩,实现产值达4亿元。(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