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9月24日文昌电(记者 王卓琼 陈博文 马萌萌)9月23日,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在“活力中国调研行”海南主题采访活动中宣布,将推动发射工位从现有2个扩展至4个,同步加快火箭回收平台技术研发与应用,通过产能升级与成本优化,打造面向全球的商业航天发射服务枢纽。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正式迈入高密度运营的新阶段。
作为文昌国际航天城的核心基础设施,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已完成从建设到运营的关键跨越。项目一期位于文昌市东郊镇航天大道两侧,占地2500亩,涵盖技术区与发射区两大核心区域。自2022年7月6日动工以来,仅用两年多时间便实现竣工投产,于2024年11月30日、2025年3月12日相继完成双工位首发任务,并在2025年7月30日至8月4日创下"五天两发"的连续发射纪录,正式开启高密度常态化发射模式。
当前,发射场二期建设正全力推进。该项目落户文昌市,占地约1100余亩,主要建设三号、四号发射工位及技术区、古松测控站等配套设施,于2025年1月25日正式开工,计划2026年底前具备发射能力。
“二期建成后,4个工位年发射能力有望突破60次,单个工位发射周期可从月发一次压缩至10天甚至一周。”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天梁介绍。
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贯穿建设运营全过程。依托“三平”测发模式等创新设计,发射架建设成本显著降低,火箭发射准备时间从20天左右缩短至10天。在人员配置上,公司计划将现有400余人的团队优化至“单工位百余人”的高效配置模式,通过市场化竞争持续挤压成本空间。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政策红利为发射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文昌市北纬19度的低纬度区位,可使同型号火箭运载能力提升10%至15%,而三面环海的地理条件不仅便于火箭海上运输,更提供了安全可控的海上落区,为高密度发射提供保障。
叠加海南自贸港“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及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等政策优势,文昌国际航天城已形成“出厂即发射、返回即复用、发射即运营、数据即服务”的产业创新生态,重点布局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与航天文旅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火箭回收技术突破成为降本增效的关键抓手。杨天梁强调,火箭一级制造成本占总成本七成以上,回收复用是商业航天降本的核心路径。目前公司正加速建设海上回收船,构建“发射—回收—复用”的闭环服务体系,为明年大量火箭公司的回收型发射任务提供支撑。
国际化布局与产业协同已初见成效。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副局长王凤宇透露,航天城正与国家深空实验室合作打造国际载荷快速集成、深空工程技术研究等四大中心。在科研协同方面,航天城已支撑载人航天工程及空间站相关工作,并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共建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未来,发射场将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吸引全球企业与机构参与卫星发射、航天科研及产业发展。
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正以工位扩容、技术创新与政策赋能为支点,全力打造兼具成本优势、效率优势与国际竞争力的航天发射基础设施,为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及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