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月桥“重生”记:一座老桥的拆除与坚守背后的治理抉择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24 16:51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9-24 16:5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5年9月17日,清晨7点,伴随着第一批车辆平稳驶过桥面,历时6个月修缮的苏州市吴江区松桃公路堰月桥正式恢复通车。这座横跨长湖申线航道上的老桥,在服役多年后,没有如许多同类桥梁般走向拆除重建的命运,而是通过一场耗资仅相当于重建成本二十分之一的“微创手术”,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堰月桥的“重生”,背后是一场关于“拆”还是“修”的深度博弈。在这场博弈中,政策导向、财政压力、技术能力与治理理念交织在一起,最终让这座老桥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更新之路。

一、老桥的“病历”与抉择

堰月桥的“健康状况”曾亮起红灯:2024年专业检测报告显示,这座全长430米、已服役几十年的桥梁,存在箱梁结构病害、支座老化及伸缩缝损坏等多处隐患,确实到了必须“大修”的阶段。

然而,检测数据也同时表明,该桥主体结构依然完好,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项目总工程师形象地比喻道:它就像一位中年人,器官功能良好,只是有些关节劳损。

摆在决策者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拆除重建,从根本上消除问题;二是维修加固,延长使用寿命。若按传统思路拆除重建,此类规模桥梁的费用至少需上亿元,且还不包括重建期间交通中断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成本。据估算,重建工期需18个月以上,同时还需搭建临时便桥,对交通影响巨大。相比之下,维修加固成本仅为500万元,交通中断时间缩短至3个月,但对技术要求极高。对于已有几十年桥龄的结构,其剩余使用寿命的评估确实是一个需要科学论证的课题,但通过此次全面加固和植入长期健康监测系统,有望使其安全服役年限得到大幅延长。

是推倒重来,还是精准修复?这道题的答案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经过多轮论证与比选,最终“修”的方案胜出。该决定不仅基于成本与工期的现实考量,更契合当前城市更新从“大拆大建”转向“精细化治理”的发展趋势。

二、创新:毫米级精度下的“桥梁手术”

修缮工程最大的挑战来自支座更换。需要在总恒载达9730吨的桥体上实现仅4毫米的同步顶升,其技术难度不亚于一场精密手术。

项目引进了PLC液压同步闭环控制系统,40台千斤顶在电脑控制下协同作业。最终,72小时的连续施工实现了毫米级精度的顶升,整个过程桥梁结构零损伤。

与此同时,团队对898条裂缝进行分级处理,使用碳纤维材料对箱梁进行加固。整个工程像一场精细的外科手术,只处理病变部位,最大限度保留健康结构,让老桥“强筋健骨”。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更为类似老桥维修积累了宝贵经验。分析认为,以往遇到这种情况,“一拆了之”曾是不少地方的优先选项,正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经验。

三、深意: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

堰月桥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其技术创新的示范意义,更在于其连接苏浙两省的区位价值。堰月桥横跨长湖申线(江苏段),连接苏州吴江和浙江湖州、嘉兴,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的重要交通节点,是否畅通直接关系区域协同发展。

选择维修而非重建,避免了对跨省交通的长期影响,体现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治理智慧。据了解,如果选择重建,至少需要一至两年时间,这对每日往返苏浙两地的通勤者和物流车辆将是巨大考验。必须承认,过去更习惯于采用“拆旧建新”的方式,被认为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现在我们开始学会算综合账:不仅是经济账,还有社会账、环境账。

堰月桥的维修方案,避免了上万吨建筑垃圾的产生,减少了对交通动脉长达一年的影响,节约了巨额财政资金——这些都无法体现在传统的GDP统计中,却是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

这种以最小干扰实现最大效益的更新模式,正在成为长三角基础设施协同养护的新范式。据了解,长三角地区有多座类似堰月桥的“高龄”桥梁,都面临着更新改造的需求。堰月桥的成功经验,为这些项目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四、启示:城市更新的“轻”与“重”

堰月桥的“重生”,折射出我国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从过去偏好“推倒重来”的沉重模式,转向倡导“修旧如新”的轻量化更新。

这种转变背后,是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重新审视,对历史文化记忆的尊重保留,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负责任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轻量化更新”并非简单地减少投入,而是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管理来实现“花小钱办大事”。堰月桥项目团队正在开发的一套老桥健康监测系统,能够在未来持续跟踪桥梁状态,实现预防性养护,这正是精细化治理的体现。

五、未来:更多“堰月桥”何去何从?

随着我国大量基础设施进入“中年期”,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更新维护,已经成为摆在城市治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据统计,全国约有30%的公路桥梁使用超过20年,进入了需要大规模维修的阶段。

堰月桥的选择提供了一种答案:不是所有老桥都只能走向拆除重建的命运。通过科学评估、技术创新和精细管理,完全可以让这些基础设施在节约资金、减少干扰的前提下,焕发新的生机。必须承认,这种模式也面临挑战:技术门槛高、风险责任大、短期成效不明显,都让许多地方对维修加固望而却步。

堰月桥的通车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预示着中国城市更新进入了一个更加精细化、人性化和可持续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将不得不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要一座座光鲜亮丽的新桥,还是要一套科学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养护体系?或许,堰月桥已经给出了它的答案。

夜幕降临,堰月桥上的车流依旧川流不息。大多数司机不会知道,他们正在通过的是一座见证了发展理念变迁的桥梁。从“大拆大建”到“精细治理”,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中国城市发展的转型之路,正通过这样一座座老桥的“重生”,悄然显现。(图片由苏州市吴江区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郑骅授权发布)

(修复前)

(修复后)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