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寻踪・解码青羊”成都青羊区开展地名文化进景区活动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24 16:50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9-24 16:5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作为成都千年文脉的核心承载区,青羊区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座地标,都是镌刻城市记忆的“活化石”。9月24日,一场以“地名寻踪・解码青羊——行走街巷间,触摸青羊记忆”为主题的地名文化CityWalk活动在成都市青羊区举行。该活动由青羊区民政局主办,通过实地行走、讲解互动的方式,带领参与者深入街巷,解码地名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基因。

地标为笔,绘就千年文脉长卷

“大家眼前这座‘无名英雄纪念碑’,镌刻着350多万川军出川抗日的悲壮历史,‘无川不成军’的豪迈,至今仍在青羊的街巷间回响。”活动伊始,青羊区民政局杨红化身地名文化推荐官站在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用详实的史料与生动的讲述,拉开了本次文化寻踪的序幕。这座由雕塑家刘开渠于1944年创作的纪念碑,让在场居民直观感受到烽火岁月里的家国情怀,更成为地名文化中“精神传承”的鲜活注脚。

从纪念碑步入人民公园,百年园林的烟火气与历史感扑面而来。“这里前身为1911年建成的‘少城公园’,曾是清代满蒙八旗子弟聚居地,如今却成为全成都人的精神家园。”推荐官指着园内的亭台花木介绍,清末民初的市民集会、抗战时期的募捐活动、朱自清与巴金等名家驻足的荷花池……百年间的历史片段在此交织,生动诠释了青羊“包容共生”的文化特质。而公园深处的鹤鸣茶社,更是将这份“烟火气”与“文化味”融为一体——始建于1923年的茶社,以《诗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命名,竹编茶棚、黄铜茶炊、“凤凰三点头”的冲泡技艺,不仅延续着老成都“一茶一座一下午”的慢生活,更留存着巴金笔下“比家里的床还舒服”的文人记忆,成为成都茶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这座纪念碑上的火车、铁轨浮雕,藏着改变中国历史的关键一笔。”在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前,推荐官的话语引发居民驻足深思。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在这里点燃烽火,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导火索;1913年,建筑师林长民将西方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元素融合,设计出这座通高31.85米的纪念碑,赵熙、颜楷等四位名家以楷、草、行、隶四种字体题写的碑名苍劲有力,浮雕中奋勇抗争的民众形象,生动再现了青羊土地上“敢为人先”的精神血脉。

沿着历史的脉络前行,不足500米的祠堂街更像是一部浓缩的青羊文化史。清代“四川总督祠堂”赋予其地名渊源,上世纪40年代却成为文人荟萃的“文化沙龙”——张大千在此创作《青城山图》,齐白石、徐悲鸿常来交流,留下“一街聚三绝”的美谈;民国书局、画社林立的街巷,见证了成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朱自清、老舍的足迹为这里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而位于祠堂街38号的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更是将这份“文化基因”升华为革命力量。

行走为媒,让地名文化“可触摸可感知”

“以前路过这些地标,只知道是‘有名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每一块砖、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故事。”参与活动的社区居民王女士说到。不同于传统的文化宣讲,本次活动以“边走边学、边看边忆”为特色,由推荐官全程带队,将地名背后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文化内涵转化为“听得懂、记得住、有共鸣”的鲜活表达,让居民在互动中深化对地名文化的理解,真正实现从“看地标”到“懂文脉”的转变。

“地名不是地图上冰冷的符号,而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青羊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地名文化进景区活动,是青羊区深化地名文化“五进”活动的重要实践。通过串联核心文化地标,让沉睡的历史记忆在行走中“苏醒”,不仅让社区居民、游客成为地名文化的“学习者”,更成为“传承者”,进一步增强了大家对青羊区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

下一步,青羊区民政局将持续以地名文化为核心纽带,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拓展覆盖范围,让更多街巷地标“开口说话”。同时,将地名文化与文旅融合、社区治理相结合,挖掘更多“藏在街巷里的故事”,让千年青羊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注入独特的青羊力量。(图片由成都市青羊区民政局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