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皆是耕耘的结晶;一洗一涤,尽显成长的印记。在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新华实验学校,孩子们如勤劳的蜜蜂般穿梭于餐桌与清洁台之间,衣袖轻挽,指尖流淌着清亮的水花。餐具碰撞的清脆声响,水流欢快的吟唱,与孩子们专注的侧脸交织成诗,让平凡的劳动焕发出教育的光华。这不仅是生活技能的习得,更是学校"攀登者"品格培育工程中党支部"红色攀登·先锋育才"项目在校园沃土上绽放的实践之花。
党建引领,擘画“红色攀登”劳动育人新蓝图
学校党支部以远见卓识把握育人脉搏,将"红色攀登"理念化作绵绵春雨,通过"攀登者励新进格"主题实践浸润学子心田。党员教师们如同智慧的向导,将思政教育与劳动实践编织成攀登的绳索,引领学生在锤炼品格的高峰上稳步前行。
学校党支部书记方晓明指出:"'红色攀登’寓意着在党的引领下,不畏艰难,向上向善。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中的重要一环,是锤炼学生意志、塑造健全人格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将洗碗这类日常必需的劳动,转化为系统的教育场景,就是要让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懂得珍惜、学会负责、感悟奋斗,夯实其作为新时代‘攀登者’的品格基石。”
"在这份育人匠心之下,一支由党员教师、后勤骨干和家长代表组成的"攀登向导团"应运而生,他们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量身定制劳动课程,让餐后清洁这方寸之地,成为滋养责任与担当的广阔天地。
实践砺行,日常劳动中锤炼“攀登者”品质
清洗事小,育德事大。新华实验学校将清洗劳动纳入学生的日常规范,分年级、分步骤实施。
低年级学生从整理自己的餐桌、将碗筷初步分类并放回回收处开始,逐步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和初步的责任感。中高年级学生则进一步参与实际的清洗工作。在后勤阿姨和值班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学习如何以最节约的方式彻底洗净自己的餐具。
“刚开始觉得有点油,不太适应。”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坦言,“但看到自己洗的餐具,特别有成就感。而且老师告诉我们,食堂的阿姨们每天要洗这么多碗很辛苦,我们自己把餐具清洗干净,既能体会他们的辛苦,也能帮他们减轻负担。”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重复,实则是对学生多重品质的淬炼。他们培养起对集体负责的责任意识,逐渐扛起责任之肩;理解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涵养感恩之德;不满足于简单"洗完"的基本要求,而是进一步追求"洗净""放好"的标准,在注重细节、提升品质的过程中树立追求卓越之志。这些品质,正是一名“攀登者”在面对学习高峰和人生挑战时所必备的。
文化浸润,营造崇尚劳动的新时代校园风尚
为了让劳动教育深入人心,学校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和价值观念的引导。
党员教师率先垂范,不仅指导学生劳动,更与学生们一同参与体验。校园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被反复宣扬。班级之间会开展劳动技能小竞赛,评选“劳动小能手”,并将表现纳入“攀登者”品格评价体系。
学校还巧妙地将洗碗劳动与节约粮食、垃圾分类等环保教育相结合。学生们在劳动中直观感受到每日产生的厨余垃圾量,从而更主动地践行“光盘行动”,更准确地进行垃圾分类,将绿色发展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育人成效,于细微处见精神于成长中显担当
“攀登者”品格工程实施以来,尤其是自主清洁餐具劳动常态化之后,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家长们反馈,孩子在家更主动参与家务劳动了,对食物和物品也更加爱惜。老师们发现,学生在班级值日、校园保洁等集体劳动中更加积极主动,班级凝聚力更强。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劳动中收获了自信,懂得了平等与尊重,无论未来从事何种职业,勤劳的品格、奋斗的精神将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底色。
一位学生在他的劳动日记中写道:“清洁就像解一道题,步骤清晰,就能做好。学习中的困难,也像油污一样,只要用心和坚持,总能攻克。我们都是生活中的‘攀登者’。”
从清洗一套餐具起步,播撒劳动的种子;从履行一次值日职责开始,锤炼攀登的品格。无锡市新吴区新华实验学校以"红色攀登·先锋育才"书记项目为指引,将"攀登者"品格工程渗透至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探索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全面育人的有效路径。此举充分彰显了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定决心与创新能力,为培育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片校园里,每一位学生都在用双手辛勤劳作,用汗水浇灌成长,一步步攀登属于自己的高峰。(图片由无锡市新吴区新华实验学校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