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地上,那些历史与时代的交响

宁夏大地上,那些历史与时代的交响

来源:鲁网 2025-09-18 15: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八月的宁夏,天空湛蓝,阳光炙热。8月21日至8月24日,来自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的记者们深入宁夏腹地,从西夏陵到六盘山,从黄河岸边到长城脚下,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历史厚度,用笔触记录这片土地的时代新声。在四天的行程中,记者团走访了十余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和新时代地标,试图从红色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多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交流等多个维度,挖掘宁夏独特的历史内涵和价值。

西夏陵:沉默的王朝与文明的对话

站在西夏陵遗址前,时间仿佛凝固。这些历经近千年风雨依然巍然矗立的黄土建筑,沉默地诉说着一个消失王朝的辉煌与沧桑。

“西夏文明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的包容性和创造性。”西夏博物馆研究员李老师向记者介绍。作为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还吸收了汉族、吐蕃、回鹘等多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明体系。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西夏陵遗址保护与展示水平显著提升。通过数字化技术、沉浸式体验等创新手段,游客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西夏文明的神秘魅力。这种古今对话的方式,不仅让文化遗产“活”了起来,更让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变得更加可感可知。

在遗址公园内,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先生告诉记者:“原本以为只是来看几个土堆,没想到通过AR技术,竟然能够‘看到’西夏建筑当年的辉煌景象,这种体验太震撼了。”

贺兰山岩画:刻在石头上的史诗

“贺兰山岩画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留下的巨大艺术宝库,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图案,是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精神世界的生动呈现。”贺兰山岩画保护管理员马师傅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对每一处岩画都如数家珍。

记者团沿着山路前行,目睹了这些历经数千年风雨保存下来的古老艺术。太阳神、狩猎图、人面像……一幅幅神秘图案背后,是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令人欣喜的是,保护部门采用了科技与传统相结合的方式对这些珍贵文物进行保护。监测设备实时记录岩画的微小变化,防止自然风化带来的损害;同时,当地还培训了专门的保护员队伍,定期进行巡视和维护。

“这些岩画是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它们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一位正在做岩画拓印工作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

闽宁镇:山海情续写新篇章

从当年的“干沙滩”到今天的“金沙滩”,闽宁镇的变化堪称中国扶贫史上的奇迹。记者团来到闽宁镇新貌展示中心,通过沙盘、图片和视频,全面了解了这个移民小镇的发展历程。

“我是1998年从西海固移民过来的,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漠。”当地居民马大爷感慨地说,“你看现在,学校、医院、工厂什么都有,生活变化太大了。”

闽宁镇的故事不仅是东西部协作的典范,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从单向扶贫到双向互动,从经济援助到产业协同,闽宁协作模式正在不断升级,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宝贵经验。

长城与黄河:文明坐标的新时代意义

在明长城永宁县三关口段遗址,记者团看到了不同于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另一种风貌。由于地处偏远,这段长城保存相对完好,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仍能够感受到当年的雄伟气势。

“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工程,更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见证。”当地文史专家王老师告诉记者,“长城内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此碰撞交融,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在中卫沙坡头区,黄河宿集的设计理念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个集民宿、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项目,巧妙地将黄河文化、地域特色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标杆项目。

“我们不想做传统的农家乐,而是希望打造一个能够让人体验黄河文化,感受宁夏风情的空间。”项目负责人介绍说,“想方设法让游客住下来,慢慢感受这片土地的魅力。”

在沙坡头旅游景区,记者体验了滑沙、羊皮筏子等传统项目,也目睹了防沙治沙的成果。曾经肆虐的沙漠如今被牢牢锁住,生态恢复的同时也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这种人与自然从对抗到和谐共生的转变,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六盘山:红色记忆与绿色发展的交响

六盘山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地标,红军长征时曾经过这里,毛泽东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的著名词篇。记者团来到六盘山红军纪念亭,瞻仰革命遗迹,聆听红色故事。

如今,六盘山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红色文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六盘山森林公园被誉为“西北绿岛”,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避暑观光。

在隆德老巷子,记者看到了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成功案例。青石板路、古朴民居、传统手工艺……这里既保留了乡村的历史风貌,又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过去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很多人回来了。”一位正在制作传统剪纸的艺人告诉记者,“旅游发展起来了,在家里就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葡萄酒与影视:宁夏的新名片

位于银川市的志辉源石酒庄的葡萄园里,一串串葡萄正在阳光下成熟。这个由砂石坑改造而成的酒庄,是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贺兰山东麓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酿酒葡萄,日照充足,温差大,土壤透气性好。”该酒庄技术负责人介绍道,“经过多年发展,宁夏葡萄酒已经在国际上获得认可。”

葡萄酒产业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促进了生态修复。大片葡萄园起到了固沙防沙的作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与此同时,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继续发挥着它的文化影响力。这个由古代边防城堡改造而成的影视拍摄基地,曾经是《大话西游》《红高粱》等经典影片的取景地,如今已成为集影视拍摄、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这里打卡,重温电影中的经典场景。”影视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文化的影响力是持久而深远的。”

多元一体中的宁夏答卷

四天的行程短暂而充实,记者团一路走来,见证了宁夏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多样性,也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的时代脉动。今日宁夏,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着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特色与共性的时代课题。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交融......这些实践不仅为宁夏自身发展探索了路径,也为全国其他省份地区提供了借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