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暑气蒸腾,来到富春江畔的杭州市桐庐县,虎啸峡、OMG心跳乐国、翙岗古村等各个主打“戏水”项目的景区内,却是热闹非凡。“桐庐的水质清冽、风景优美,体验完刺激的漂流,还能品尝一下鲜美的江鲜,一家人都觉得不虚此行。”从上海驱车2小时前来旅游的杜女士兴奋地说道。
虎啸峡漂流
今年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二十年来,桐庐县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将生态保护作为发展的底色,在山水间铺展实践画卷。
从“国家生态县”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从“中国最美县”到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示范样板,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两山”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一汪清水润民生:生态保护筑牢发展根基
清晨的环溪村,溪水潺潺绕村过,白墙黛瓦映碧波。谁能想到,这个如今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的美丽乡村,曾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模样。“以前溪边堆满杂物,夏天臭得不敢开窗。”该村村民回忆,通过生态河道清淤、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村里的溪水变清了,游客也多了起来。
二十年来,桐庐坚守“环境立县、生态立县”首位战略,县委、县政府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优先位置,以“打造全域高品质美丽标杆示范地”为目标,打出一套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组合拳”,推动生态基底不断夯实。
在体制机制上,桐庐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实施《桐庐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时代美丽桐庐建设工作方案》等系列规划,科学划定53个管控单元、86个产业集聚点,严格守护生态保护红线;组建实体化运行的“大美丽办”,建立日通报、周晾晒、月评估等机制,统筹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创新推出生态环境污染隐患主动预警干预系统、镇域生态共治中心等改革举措,为生态治理注入“智慧动能”。
桐君街道梅蓉村
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深化。蓝天保卫战中,建立秸秆禁烧“1530”闭环处置机制,全市率先启用扬尘管控智慧平台,完成“两车”淘汰任务,建成区新能源公交车、清洁能源出租车实现100%全覆盖;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4.5%,改善率全市第一。
碧水保卫战中,高标准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打造9个水美乡镇、9个“乡村水客厅”,富春江入选省首批“美丽河湖”案例,莪山畲族乡西金坞水客厅成为省“五水共治”实践窗口;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市控及以上地表水断面均达Ⅱ类,114条主要河道Ⅰ、Ⅱ类水质占比91.3%。
净土清废宁静保卫战中,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创成“无废细胞”145个,“快递+‘无废城市’建设路径”入选省共富最佳实践;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获省政府督查激励,重点建设用地、耕地安全利用率分别达100%和97.24%。
生态治理的扎实成效,让桐庐收获了累累硕果: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县、中华环境宝钢奖、中国天然氧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金名片”,多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市榜首,入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全球最佳旅行目的地,近三年连续入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十。中华秋沙鸭在分水江戏水,海南闪鳞蛇穿过新合乡的腐殖层……这些曾消失多年的物种,如今成了桐庐的“常客”。
环境好不好,百姓最有发言权。2024年,桐庐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排名全省第18位,较2023年跃升21位,且连续三年实现进位,这份“民心成绩单”,正是桐庐生态治理民生温度的最佳印证。
一片青山生金叶:绿色产业激活共富密码
“以前靠山吃山,砍树卖炭勉强糊口;现在护山养山,游客来了,日子越过越甜。”芦茨村村民的话,道出了桐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密码。这个曾经以伐木为生的山村,如今靠着富春江边的好风光发展民宿、农家乐,2024年接待游客249.5万人次,旅游经营收入3.18亿。
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基础上,桐庐积极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以绿色产业为笔,书写共富答卷,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
特色农业焕发新机。凤川街道大源村探索“菌稻轮作”模式,在稻田里种植羊肚菌,亩产收益超万元,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减少化肥使用;翙岗村的富达食用菌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大棚控制温湿度,实现香菇、金针菇周年生产,秸秆还田、菌渣肥田的循环产业链,让农业更绿色高效;西庄村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黄精、白芨等中药材,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生态经济多点开花,让共富路径更宽广。
横村镇阳山畈村以“十里桃花”为媒,打造集赏花、采摘、农家乐于一体的特色旅游链,每年桃花节带动村民增收超千万元;合村乡依托高山资源,发展滑雪、漂流、温泉民宿等业态,乡里的生仙里国际滑雪场2024年雪季共接待游客7.6万人次,实现营收2600万元,“冷资源”变成“热经济”。
分水镇蜜源基地
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资源,遍布全县、各具特色的民宿也成为桐庐文旅的一大金名片。静庐澜栅将沉浸式话剧搬进竹林院落,溪山深渡把村民做的红茶包装成非遗伴手礼,白云村的“民宿联盟”串联周边 6个村落,将峰坞茶叶、湾下村笋干等农产品纳入一站式体验体系……从“卖床位”到“卖生活”,桐庐让生态美景持续变现,截至目前,桐庐经营民宿数量共1273家,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3.2亿元。
农文旅体商深度融合,让共富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近年来,桐庐凭借好山好水,接连举办戏水王国发布会、江鲜大会等活动,落地国际马拉松赛、半程铁人三项赛等赛事落户,开元森泊、华策影视等强IP文旅项目,吸引《四喜》《时光正好》《向往的生活》等影视内容来此取景,带动更多人对这片土地心向往之。
数据显示,2024年,桐庐181个行政村“8050”全覆盖目标提前完成,93个村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2%,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4,绿色发展的红利正转化为家家户户的幸福感。
一缕新风润乡野:生态文化涵养文明根脉
“每周六上午,我们都会组织志愿者上山捡垃圾,现在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了。”凤川街道工作人员介绍,作为浙江省山地越野跑训练基地所在地,自发起“净山行动”以来,不仅队伍越来越庞大,更推动构建起“生态保护—赛事引流—产业升级”的闭环,让每一片山野都成为会呼吸的经济单元。
近年来,桐庐许多村子将环境治理、垃圾分类、五水共治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通过“积分制”“红黑榜”等方式,让村民从“要我环保”变为“我要环保”。在莪山畲族乡,村民自发组建“护河队”,定期巡逻河道,乡级河道水质连续五年保持Ⅱ类。
生态治理,不仅要靠政府推动,更要激发群众自觉。
从山林间的垃圾清理到河道旁的志愿巡逻,从校园里的生态课堂到社区中的绿色评选,在桐庐,生态保护已从政府主导的治理行动,逐渐化作浸润城乡的文明新风,成为桐庐人共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追求。
生态文化教育润物无声。桐庐在中小学开设“生态课堂”,组织学生参与植树、水质监测等实践活动;县融媒体中心开设“绿水青山看桐庐”专栏,讲述生态故事;社区通过“环保讲座”“绿色家庭评选”等活动,让绿色理念走进千家万户。
11.67万名生态志愿者活跃在桐庐的城乡角落;在乡村的“复兴少年宫”,老师带着学生测量溪水酸碱度;在每月一次的“新村夜话”上,村民们热议的不再是“砍多少树”,而是“如何让民宿更有乡愁”……莪山畲族乡的村民算了一笔幸福账:“山林有补贴,民宿有收入,孩子上学免学费,这日子比蜜甜。”
站在富春江大桥上远眺,夕阳为两岸青山镀上金边,游船载着游客驶过范仲淹笔下“潇洒桐庐郡”的水域。二十年“两山”路,桐庐用实践证明:当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当绿色理念融入百姓生活,绿水青山就会成为永不枯竭的“幸福源泉”。正如当地村民所说:“老祖宗留下的青山绿水,才是最值钱的传家宝。”
通讯员:戴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