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明志,探寻生态保护的红色基因

以史明志,探寻生态保护的红色基因

来源:鲁网 2025-09-15 15:5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行动启程】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七月十四日,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碧水长明"暑假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周至县图书馆,通过史料研读追寻骆峪水库的生态记忆,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生态对话。那些泛黄的档案不仅记录着骆峪水库的沧桑变迁,更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智慧。

【历史探寻】

在氤氲着墨香的书架间,队员们如获至宝:

① 系统查阅《周至水利志》《神奇骆峪》等珍贵资料

② 重点摘录骆峪水库建设历程、水文变迁等关键信息

③ 发现1958年建库时的老照片,定格着建设者们的奋斗身影

每一页文献都是生态保护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这些珍贵史料为我们后续的生态保护行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红色洗礼】

在红色阅览室,任主任的讲解让历史焕发新生:

①从红二十五军长征看信仰的力量

②扶眉战役的号角仍在诉说牺牲的意义③由0702国防公路建设悟奉献精神当文献记载与我们前日实地探访的“0702公路”相互印证,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已然内化为我们的行动力量。

【知行合一】

这场"图书馆+实地"的立体学习让我们深刻认识到:

①地方志是生态保护的"基因图谱"② 红色历史是青年担当的"精神钙片"③ 党史学习教育赋予环保实践更深层意义

【总结】

"站在历史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怀着先辈的初心,走得更稳。"碧水长明,薪火相传!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