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胜公司鲁源采油管理区“我的业务我来讲”:双向赋能的人才培育“成长枢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15 15:4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9-15 15: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油气生产信息化平台(PCS)如何与生产运行精准对接?” 在鲁胜公司鲁源采油管理区 “我的业务我来讲” 课堂上,实习大学生商辰妍的提问,让安全生产指挥中心经理彭永晶眼前一亮。这个问题不仅为商辰妍的论文找到了灵感突破口,更让彭永晶重新审视自身技术知识体系 —— 课后,他立刻补充 3 个现场对接实操案例到课件中,精准补齐了以往 “重理论、轻实操” 的短板。

“我的业务我来讲” 绝非单向输出的传统课堂,而是深度绑定人才培育体系、串联教与学的 “双向奔赴式成长纽带”。“每周我们都会组织像彭永晶这样的业务骨干走上讲台,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听得懂、用得上、能落地’的实战课程。” 鲁源采油管理区副书记于淼介绍,这种模式不仅促使骨干们系统梳理岗位经验、提炼技术核心要点,更要直面年轻人的 “犀利提问”,在答疑解惑中倒逼自身业务知识体系迭代升级,实现 “教学相长”。

经营管理室经理宋晓刚讲解成本核算时,商辰妍又提出疑问:“不同业务的数据口径不统一,核算时该如何协调?” 这个问题促使宋晓刚重新审视跨部门数据流转的优化空间,也为商辰妍见习论文提供了新思路。

在各级导师的指导下,商辰妍将讲堂学到的理论与岗位实践深度融合:她设计出覆盖公司多层级、多领域的财务数字化转型调查问卷,历经多轮调研与分析,最终完成见习论文《油田企业财务管理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讨》。论文中,她提出的 “数据采集 — 数据处理 — 价值创造 — 决策支持” 全链条框架,从业务流程优化、信息系统整合、组织人力适配三方面构建转型路径,精准破解油田企业成本约束与效益波动的核心难题,为公司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落地、可复制的青年方案。

手捧 “优秀见习毕业生” 证书的商辰妍坦言:“正是管理区的‘业务讲堂’,让我既从精心打磨的课程中汲取了专业养分,又在岗位实践中找准了成长方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 她的成长轨迹,正是这种 “教与学相长、理论与实践共赢” 模式的生动体现。

这样的 “双向启发” 在讲堂上并非个例。同批实习大学生张亚洲,听完采油工程主管师马涛讲授的 “无人撬装技术” 课程后深受启发,结合现场调研深耕实践,最终完成《胜坨集输站无人值守称重系统》实习论文,将课堂理论转化为解决一线效率问题的实操方案。

“管理区始终坚持‘按需施教、精准赋能’。” 讲师宋营营介绍,“我们把讲堂内容与大学生轮岗进度同频对接,还将其嵌入‘导师带徒 + 岗位实践’的闭环培养体系,让课程始终紧跟青年成长需求;而对我们讲师来说,梳理课程的过程也是沉淀经验、提升能力的过程。”

这种精准对接,让知识传递更具针对性,也让青年成长更有方向感。自 “我的业务我来讲” 活动开展以来,鲁源采油管理区 2024 届高校毕业生在鲁胜公司见习考核答辩中表现突出,一举斩获 1 个一等奖、2 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如今,“我的业务我来讲” 已成为鲁源采油管理区人才培育的 “双向赋能站”—— 它既让业务骨干在 “授课 — 答疑” 中实现能力迭代,又让青年人才在 “听课 — 实践” 中找准成长路径,更让知识与实践在双向流动中转化为推动油田发展的鲜活动能。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