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成提升学生素质第二课堂

鲁东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成提升学生素质第二课堂

来源:鲁网 2025-09-12 15: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感受太深了,收获太大了。通过实地调研、土壤采样、实践探索、黑土地保护法宣传等社会实践,启润了我们的心智,增强了保护粮仓、端牢饭碗的实际应用能力,社会实践成为我们提升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8月27日,刚刚结束“三下乡”主题实践活动的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沃土“芯”探,生“颗”兴粮实践团成员王姝涵、张子言在总结报告中兴奋的说道。

一行9人的鲁东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七月下旬开始的,先后赴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双辽市等地,深入中国黑土地博物馆研学,到吉林四平梨树实验站与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进行实践活动,专访了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农技推广专家,走进乡村举办黑土地保护法知识讲座,开展土壤采样进行检测分析等,大学课堂的理论与黑土地上的实践紧密结合,一桩桩生动案例又化作思想和理论的二次飞跃。

溯源黑土历史,解码“梨树模式”核心智慧

“每一厘米黑土需200至400年自然孕育,解决黑土层面临的退化风险、保护黑土地就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更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

“‘梨树模式’的核心是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全程机械化栽培,本质为秸秆覆盖还田,通过免耕播种、秸秆覆盖等措施,像给大地盖一层‘金色被子’,有效降低风蚀、减少水分流失,破解黑土地退化难题。”

在四平现代农业科学院(吉林梨树黑土地学院),鲁东大学实践团与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实践团共同研学,通过博物馆内的沉浸式学习,大家深刻理解了黑土地作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珍贵性;通过专访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梨树模式”的主要发起者和实践者王贵满,对“梨树模式”的诞生背景、核心内涵有了直观认知,同学们感受到肩头保护黑土地、研究“梨树模式”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同时认识到,田间地头、智能大棚是最好的课堂,要下沉一线,推动先进理论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如今覆盖黑吉辽蒙四省区的实践联盟已形成,合力守护“黑土粮仓”成为现实。

感受科技赋能,探寻实践活力

在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与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实践团成员实地感受“梨树模式”的落地实效。中国农业大学程延河、王力老师带领实践团深入实验田间,实地观察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还田、条带旋耕、垄作种植、高留茬垄侧栽培等具体技术。实践团对于黑土地保护和“梨树模式”的实际运用有了更扎实的理论基础。

实践团来到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一望无际的玉米田绿浪翻滚,秸秆覆盖的 “金色被子” 在田间延展。当地农技人员介绍,自推广“梨树模式”以来,示范区风蚀水蚀显著减轻,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1个百分点,玉米亩产稳定增长。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了秸秆覆盖的保墒效果——拨开秸秆,下方土壤湿润疏松,与裸露地块形成鲜明对比。此次探访让成员们将课堂理论与田间实践深度融合,更深刻认识到:“梨树模式”的推广,是科技守护黑土地的生动实践,也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

践行神圣使命,普法宣传入心入脑

在双辽市柳条乡清沟村与永加乡望杏村,实践团将实验室“搬”到田间,把法律知识送到农户,以实际行动助力黑土地保护。

清沟村、望杏村坐拥广阔黑土地,是吉林重要粮仓,其沃土孕育下的高产关乎区域粮食安全;如今,两村面临土壤板结、保肥性差等问题。实践团针对两村土壤特性及面临的生产难题,深入两村田地,依据专业知识细致划分采样区域,采用五点取样法规范采集土样。所采土样均经修整、标记后妥善保存,将带回实验室检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理化性质及关键营养成分等土壤生态环境数据,并结合两村实际,为后续编制具有可操作性的黑土地保护技术报告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各位叔叔大爷,《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是哪年颁布的?为保护咱们黑土地最关键的法律条款有那些?”在村内开展黑土地保护普法宣传活动环节,实践团用村民当地群众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解读了法律条文,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种植作物相关因素、作物销售渠道等,认真听取村民关于土壤板结影响生产的反馈,详细记录相关情况,并计划后续结合专业知识,在技术推广报告中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助力村民破解生产难题。

从博物馆参观学习到田间地头躬身实践,从与行业专家深度对话到与村民坦诚互动。“在社会实践这场第二课堂里,我们深刻体悟到,黑土地保护,既是关乎技术突破的科技课题,也是连接万家生计的民生工程,更是守护子孙福祉的战略使命。我们思想境界提升了,眼界开阔了,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更高了。”鲁东大学沃土“芯”探,生“颗”兴粮实践团成员表示。

下一步,将持续深耕黑土地,以青春为墨,让汗水浸润每一寸黑土,用行动为笔,把实践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的实践中扎根生长,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答卷。(图文/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梦怡、张子言、王泽慧、王姝涵)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