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韵千年·潮起昆山 ——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举办“百戏戏曲月”系列文化活动

汇中国百戏,展戏曲新颜。在8月29日至9月20日的2025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期间,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特别策划“百戏戏曲月”系列文化活动。

戏韵千年·潮起昆山 ——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举办“百戏戏曲月”系列文化活动

来源:中国日报 2025-09-12 14:3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汇中国百戏,展戏曲新颜。在8月29日至9月20日的2025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期间,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特别策划“百戏戏曲月”系列文化活动。将为全国观众奉上一场融传统韵味与现代风采于一体的戏曲盛宴。

百戏争辉,声腔穿越千年

金秋送爽,戏韵流芳。自9月2日至19日,戏曲百戏博物馆内好戏连台,每日开展公益惠民演出。来自昆山当代昆剧院、南京市京剧院、南京市越剧团、无锡市锡剧院等院团的众多演员们轮番登台,为戏迷呈现了一场场视听盛宴。昆曲的雅致、京剧的华美、广灵大秧歌的苍劲古朴、大同耍孩儿的深沉厚重、黄梅戏的明快婉转、锡剧的柔美细腻……多剧种交汇于此,绘就一幅绚丽多彩的戏曲长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濒危剧种广灵大秧歌与大同耍孩儿以原生态的唱腔和质朴生动的表演,在江南水乡掀起一阵北方戏曲的热潮。展演中,84岁的广灵大秧歌代表性传承人郭世德成为焦点。作为本届百戏盛典最年长的参演艺术家,郭世德在演出中唱腔高亢激越,一招一式尽显古韵。台下观众掌声雷动,不少人举起手机记录下这珍贵瞬间。大同耍孩儿剧种则以独特的“咳咳”拖腔惊艳四座,《狮子洞·扇坟》取材自《西游记》,悟空智斗妖怪的剧情搭配欢腾锣鼓,引得现场叫好连连。

特展启幕,昆曲珍品亮相

作为2025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系列活动之一。“一枝独秀 两岸同缘——昆曲艺术藏品展”于9月9日在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正式开幕,让观众在沉浸式观展中体验戏曲之美。昆曲是“百戏之师”,昆山是昆曲的故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这是昆山人的使命和担当,也是每一位昆曲人的探索追求。本次展品全部由落户巴城的杨守松工作室提供。每一件展品背后,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矢志不渝。本次展览展出藏品共600件,是在2023年、2024年陆放版画艺术馆和昆山杜克大学展览基础上重新精选的。值得一提的是,俞振飞中山装、沈传芷均孔笛、周传英手抄工尺谱等80件今年从台湾回来的昆曲艺术品,也在这次展出中首次与观众见面。

名家对话,共话戏曲传承

9月7日,山西省濒临失传剧种戏曲对话在戏曲百戏博物馆公共教育厅举行。戏曲名家与戏迷共聚一堂,为濒危剧种的保护与传承建言献策。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艺术家们结合自身从艺经历,畅谈戏曲艺术的精髓与挑战。互动环节中,观众积极提问,就戏曲的当代传播与创新发展进行深入交流,凝聚共识,展望未来。

多元体验,非遗触手可及

“四时有戏·白露”专题活动以皮影戏表演结合手工制作,为观众开启一段别具魅力的非遗之旅。秋光潋滟、露华沁人,观众在欣赏完精彩皮影表演之后,亲手参与皮影道具制作,于光影交错间感受戏曲文化的深远流长。“粉墨春秋·笔识戏韵”则通过脸谱绘制活动,让参与者亲身感受戏曲脸谱背后的符号隐喻与美学意蕴。一系列互动项目打破观演边界,使戏曲文化从舞台延伸至生活,实现“可触、可感、可传承”的沉浸体验。

【责任编辑:韩丰】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