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八月未央。北方工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储光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师生们,步履不停,走出课堂、深入企业。他们先后探访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专业认知”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与企业认知活动。在这场与产业一线的“零距离”对话中,同学们触摸技术脉搏、感知行业温度,心中悄然埋下“赋能绿色未来”的种子。
第一站:海博思创——洞见储能的系统力量
实践团首站抵达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的领军企业——海博思创。
从座谈交流、展厅参观,到技术讲解、互动问答,师生们逐步深入储能的真实世界。企业代表系统介绍了海博思创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等全链条的储能布局,并特别强调在“双碳”目标下,储能不仅是技术课题,更是时代使命。
“原来储能系统不只是电池的堆砌,其背后竟有如此复杂的技术架构和应用逻辑!”储能24-2班喻清感叹道。在智能化储能系统模型前,同学们驻足良久,围绕系统安全、度电成本、智能运维等实际问题,与企业专家展开热烈讨论。
“我们不仅是在做产品,更是在构建一套面向未来的能源生态。”海博思创工程师的这句话,深深印在许多同学心中。正是这样的对话,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理解的产业现实。
第二站:国联电池——探秘动力电池的“芯”世界
8月28日,实践团继续前行,深入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的动力电池研发与制造一线。
如果说海博思创展现了储能的系统集成能力,国联电池则引领师生揭开了动力电池“从材料到产品”的全过程。在电芯制造车间,同学们首次亲眼目睹极片涂布、叠片组装、注液封装等核心工艺;在测试实验室,他们详细了解了X射线检测、充放电循环、材料成分分析等质量控制环节。
“每一个电芯背后,都是成千上万次测试与优化的结果。”国联电池技术负责人的介绍,让同学们一边聆听记录,一边不时就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回收利用等前沿话题提问。研究院专家亦倾囊相授,分享了来自科研一线的最新动态与挑战。
实践,是最好的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次企业之行不仅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更点燃了他们对储能事业的认同与热情。
“我原本对未来的方向有些迷茫,但这次实践让我真切看到了所学知识在产业中的应用价值。”储能23班刘培岚如是说。
带队教师袁梦迪和李旭也高度评价了活动的意义:“企业一线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课本案例更复杂、更真实。这正是培养学生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宝贵契机。”
校企协同:为行业育才,为未来蓄力
储能不仅是技术赛道,更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工科建设的前沿学院,北方工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拓展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
无论是海博思创在系统集成与市场应用方面的领先优势,还是国联电池在共性技术研发与中试孵化方面的平台能力,都为学生们提供了理解储能不同维度的窗口。而企业也通过与高校的互动,提前接触和培养潜在的未来人才,实现“双向赋能”。
正如学院多位教师所言:“我们培养的不仅是学生,更是未来推动能源转型的中坚力量。”
这个夏天,他们与能源的未来相遇
夕阳西下,实践团踏上归程。车厢内,同学们依然在讨论着当天的所见所闻。有人说起电池的能量密度,有人聊起系统的智能调控,还有人开始规划明年的研究方向。
也许,这正是社会实践最动人的回响——它不只是一次参观、一次学习,更是一次点燃。点燃了对专业的热爱,对行业的敬畏,以及对未来投身能源事业的向往。
这个夏天,这群储能学子用脚步丈量产业,用眼睛记录真实,用思考连接未来。而他们的梦想,正如同那些静静储能的电池,在一次次的“充放电”中,逐渐变得明亮而坚定。
(图片由北方工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储光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