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建集团顶梁柱、主力军和机场建设领航者,中建三局依托全产业链优势和科技实力,在国内外已高质量建成百余座航空枢纽,形成了机场领域智能建造的三局方案。近日,由中建三局承建的济南遥墙机场二期市政项目迎来关键节点,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P1、出租车、大巴车、网约车四大停车场已全面完工交付。该批停车场可实现近4200个机动车泊位的同步高效运营,标志着机场地面交通服务体系实现跨越式升级,为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注入了强劲动力。据项目技术总工介绍,在该工程施工中,项目团队采用BIM技术贯穿设计与施工管理各环节,引入PP蓄水模块系统践行绿色施工理念,实现了工程建设的提质增效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效果图)
攻坚克难!创新管理模式彰显履约能力:项目启动之初面临三重核心挑战:作业空间受限形成的物理约束、不停航施工带来的安全压力、多专业交叉作业产生的协调壁垒。为高效破解难题,项目团队秉持“敢为天下先,永远争第一”的企业精神,通过构建“九宫格”全域网格化管理单元,细化形成“一级统筹、二级联动、三级落实”的精准分级管控机制;同步建立“每日碰头会商、每周任务销项、每月复盘优化”的闭环管理体系,实现对施工全流程的动态化精准调控。
工程建设高峰期,现场投入大型施工机械设备超200台,集结建设者500余人,以“歇人不歇机”的拼搏劲头推行24小时连续作业模式。项目团队凭借卓越的统筹协调能力,最终高标准兑现所有一级节点建设承诺,赢得业主单位的高度认可与充分肯定,先后五次收到表扬信。
(施工现场图)
严守底线!系统化管控筑牢安全质量双防线:项目在全力推进工程建设进度的同时,深入贯彻“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发展理念,锚定“零安全隐患”目标,全面推行“双预控”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创新落地“一体化入场教育体验馆”,打造“服务+教育+管理”三位一体的人员准入新模式。累计组织超过500人次的进场安全教育培训,确保现场特种作业人员100%持证上岗;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活动,覆盖人员超300人次,将安全责任意识深度融入每一位建设者的日常工作中。为构建全天候、无死角的安全防控网络,项目创新引入太阳能无线监控摄像头系统,实现断电状态下的持续监控与安全隐患实时回传功能,对高危作业区域进行24小时不间断动态监测。
在工程质量管控方面,项目团队严格执行“首件制”管理要求,先后完成10余项分部分项工程的首件施工验收,为后续大规模标准化作业树立了质量样板与技术标准。累计开展110余次实测实量与质量专项巡检,最终实现一次交验合格率100%的优异成绩。
(一体化入场教育体验馆)
创新驱动!科技与绿色双轮赋能项目高质量建设:项目团队将BIM技术贯穿于设计、施工、管理全流程,借助可视化、信息化技术手段,大幅提升设计精度与施工效率。在停车场施工中,创新采用岩棉夹芯板“两层连铺”施工工法,实现双层同步作业,有效缩短工期近30%,显著提升施工效率。
针对停车场路面与市政道路关键节点施工难点,项目团队以技术精细化破解行业常见痛点。在停车场井盖施工中,采用“停车场路面检查井井盖七步加固处理工法”,结合限位圈表面涂覆柴油防黏连、优选高动稳定度沥青混合料、精准测定虚铺系数等关键技术,大幅提升井盖承载能力与使用寿命,彻底解决传统施工中井盖易破损、下沉的安全隐患,确保停车场日均数千车次通行场景下的设施稳定性。
四大停车场区域配套建设了4套PP蓄水模块系统,总容积达6026.4立方米,全年可收集雨水45吨。收集的雨水经地上一体化处理设备净化后,全部用于绿地灌溉、道路洒水等环节,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机场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不仅助力项目斩获“中国信息协会BIM大赛三等奖”,还形成了5项省市级工法、4项实用新型专利。
(施工工艺图)
项目作为山东省重大标志性工程,主要施工内容包含航站区高架桥、T1综合管廊、网约车及出租车停车场等相关配套设施,是推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源之一,建成后对加快济南对外开放、提升济南综合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中建三局建设者将以“顶梁柱”的担当和“领航者”的姿态续写机场建设新篇章,助力泉城济南振翅高飞。
(图片由张伟、陈仙星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