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玉溪—万象)实现双向开行。一列装载蔬菜的冷链国际货物列车从云南玉溪市研和站驶出,经中老铁路运至老挝万象后,再通过公路转运至泰国曼谷。
与此同时,从老挝装载进口货物的列车驶进研和站。这两趟列车的相会,不仅是一幅生动的交通画面,更是区域互联互通迈向新阶段的真实写照。
运输数据突破,彰显通道价值。中老铁路自2021年12月开通以来,运营数据充分证明了其作为“黄金通道”的价值。截至2025年7月底,中老铁路已累计运输货物超过645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量突破了1490万吨大关。跨境货物运输覆盖国内31个省区市、境外19个国家和地区,货运品类从开通初期的100多种增长至3300余种,形成了“中国制造南下、东南亚特产北上”的双向流通格局。这一组组跃动的数字,已然将钢轨变成了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动脉,让昔日的地理阻隔化作今日的繁荣通途。“钢铁丝路”双向流通的,不仅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更是发展机遇与民生福祉,奏响了“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和谐乐章。
突破运营瓶颈,实现双向循环。中老铁路开通初期,面临着进出口货量不均衡的挑战。先前,铁路运输多以单向发运为主,返程空载或低载率问题成为提升运输效益的关键瓶颈。这种现象在国际物流中并不罕见,但制约了铁路运营的整体效益。过去,由于返程货源组织困难,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铁路竞争力的充分发挥。如今,随着中老双方在贸易协调、物流组织和通关效率等方面的不断优化,返程货物运输量显著增长,铁路运输的双向循环格局初步形成。这一转变激活了国际物流的“任督二脉”,让钢铁丝路成为双向奔涌的“黄金通道”。它标志着中老铁路从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迈向了贸易与产业协同的“软联通”新阶段,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范式。
经济效应显著,区域发展加速。中老铁路实现双向开行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25年6月,中老铁路累计运输货物突破1.2亿吨,带动老挝GDP年均增长2.3个百分点,中国与东盟贸易额提升18%。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更低成本、更短周期的物流解决方案,有助于增强出口竞争力。昆明经老挝至泰国的货运成本降低30%~50%,老挝境内运输成本降低20%~40%。对于老挝而言,铁路运输的常态化双向运行,带动了沿线产业的集聚发展,助力其从“陆锁国”向“陆联国”转型。中老铁路打通了区域经济脉络,实现了互利共赢。中国制造的机电产品、农产品与老挝、泰国的天然橡胶、热带水果等“双向奔赴”。
中老铁路不仅串联起山川河流,更连接起发展与希望。它证明了真正的互联互通,不在于消除差异,而在于让差异在流动中相互成就。当下,区域发展的纽带已然牢固,合作共赢的乐章正在奏响。(文章/张小云 赵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