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防灾减灾科普工作,赋能“气象+”在科普中的应用,积极响应“第十七届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2025年7月,东北电力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联合吉林市气象局、国网吉林供电公司,组织开展了“无惧风雨 电亮万家”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通过“气象+电力”专业志愿服务模式,为吉林市多地居民提供防灾知识普及和电力安全保障,取得显著成效。
2025年7月,“无惧风雨 电亮万家”志愿服务团深入吉林市多地开展活动。在昌邑区两家子乡,志愿服务团成员通过PPT讲解、案例分享、知识问答,向村民普及暴雨、台风等灾害防范要点,发放宣传资料,解答用电疑问,让防灾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图为志愿服务团在两家子乡会议室宣讲现场
夏季暴雨、雷电、大风等气象灾害多发,易导致输电线路出现绝缘子闪络、导线弧垂变化等风险,直接影响村民用电安全与农业灌溉供电稳定性。针对农村电网运维问题,实践团与国网吉林供电公司组建联合行动组,开展“凌云巡线御灾害”行动,工作人员操控无人机对220kV江城甲乙线巡检,日常排查金具锈蚀、树障、导线弧垂、杆塔基础等多处风险点,确保电网供电安全。此次联合巡线行动,既借助专业技术力量筑牢了夏季农村电力安全屏障,也让志愿服务团成员在真实场景中深化了对气象灾害与电力系统关联性的理解,为后续服务基层积累了宝贵经验。
图为志愿服务团进行无人机巡线操作
志愿服务团创新“校园筑基—毕业生辐射—全国联动”模式,毕业生结合当地实际,用专业知识服务身边群众,将《电气安全排查手册》转化为“接地气”防护指南,逐步形成使该专业毕业生服务全国各地的局面。
此外,团队成员在吉林市气象局担任志愿者,开展“气象小课堂”。他们结合卡通动画讲解灾害成因,通过模拟实验演示避险方法,借助观测仪器模型科普预警知识。还带领孩子们体验气象科普馆的互动装置,在沉浸式体验中传递“灾害可防、避险有方”的理念。活动以“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模式,让防灾减灾理念逐步融入日常生活。
图为志愿服务团队与当地气象局商议合作共建志愿服务事宜
图为志愿服务团在吉林市气象科普馆为孩子们进行讲解
此次活动的意义和影响深远,既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也为防灾减灾工作注入了青春动能。从社会层面看,活动精准对接农村及城镇的防灾需求,通过科普宣传、技术巡检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公众对气象灾害致电力受损风险的认知与应对能力,尤其为农村地区筑牢了电力安全防线,保障了农业生产与群众生活用电稳定,成为地方防灾体系的重要补充。从教育层面而言,活动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服务中锤炼了专业技能、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实现了“实践育人”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其探索的“校园筑基—社会辐射—校地联动”模式具有可复制性,为全国高校开展防灾志愿服务提供了实践样本,推动“专业防控+社会参与”的防灾理念落地生根,为筑牢全国气象安全防线持续贡献力量。
图为志愿服务团工作结束合影纪念
(图片由孙艺文,马泽跃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