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9.4 公里“抗战生命线”上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实践团绘就抗战精神传承新画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09 14:21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9-09 14:2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万众筑血路、机工谱丹心、远征壮歌行、铸就抗日功”。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暑期实践团沿着被誉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和“生命线”的滇缅公路,打造跨越959.4公里的爱国主义教育大课。

20万民众血肉筑路的“险”与“难”,3200名华侨机工“舍家为国”的“丹心”,10万远征军“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壮歌”……“滇缅公路是由人民血肉同筑的光荣路,背后有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值得青年人去学习和传播,我们重走滇缅路,领悟孕育其中的‘坚韧不屈、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实践团带队教师、校团委副书记徐驰翀介绍到。

图:实践团在滇缅公路中国段终点、抗战边关名镇畹町新合村举办启动仪式

“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活的抗战史”,实践团通过开展跨越时空的口述史采集和抢救行动,深入采访10余名抗战老兵及其后代,探索“寻访、转录、活化、传承”的抗战口述史公益新模式,为滇西抗战研究补充珍贵的民间视角,将滇西抗战精神转化为培根铸魂的生动教材。

图:实践团成员采访百岁抗战老兵

实践团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探寻滇西革命老区“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的振兴发展道路。在龙江稻田公园,实践团探索“稻田+乡村游”新模式,推动传统农田转变为包含生态种植、科普教育、休闲体验功能的综合体;在万亩茶园,实践团以“茶山步道”为线索串联红色故事节点,推动茶产业多元化转型;在水长村,实践团探索“稻作文化+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产业模式,用好“金色稻田”助力农民群众走上致富路。

图:实践团调研水长村乡村振兴产业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对口帮扶的楚雄州南华县,实践团重走滇缅公路全线最高点天子庙坡。在电子商务产业园,实践团开设“青年助农专场”,协助对接高校资源为商户拓宽销售渠道。依托大学生知行计划,实践团将研学内容与德育课程有机衔接,打造了融“财商教育、数字素养、红色文化”为一体的暑期课堂,助力彝乡孩子拥抱未来。

图:实践团开展“青年助农专场”直播活动

实践团实施“红绿”资源整合计划,通过现代VR技术,为滇西抗战遗址打造60余个线上展馆,拍摄录制宣传视频30余条,并以“重走滇缅路”为主题打造10余条特色红旅路线,为广大人民群众搭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结合滇西抗战史实,实践团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烽烟寄尺素》剧本杀与“远征军记忆”文创产品,并将系列实践成果打造成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生动素材。为推动抗战精神传承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实践团与滇缅公路沿线地区共青团组织共建多个“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

据了解,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团委今年共组织709支团队,5427名师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围绕“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图片由江雨函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