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大学:强化特色,守正创新,激发“老本行”焕发新活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05 17:01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9-05 17: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2025年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榜单揭晓,中国计量大学罗哉教授团队的《基于测量机器人的大型零部件原位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王斌锐教授团队的《工业机器人校准和量值溯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重磅奖项的背后,是中国计量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深耕计量测试领域、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注脚,更是学科锚定计量“老本行”、在先进测量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的有力见证。

计量作为支撑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民生保障的“科技基石”,在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人工智能浪潮席卷的当下,正面临着国际测量规则格局重构、量值溯源体系重塑、工业“四基”测量难题等时代挑战。在时代浪潮中,如何让计量“老本行”焕发新活力?中国计量大学给出了坚定答案 —— 紧抓“老本行”,将“精思国计,细量民生”校训融入血脉,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突破。

以学科发展筑牢计量根基

始终把政治引领摆在首位,持续深化以“牢记殷切嘱托、加快特色发展”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讨论,每年组织全校师生围绕重要指示精神凝聚发展共识,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学科建设的强大动力。

学校出台《高水平学科团队实施管理办法》《进一步推进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登峰行动工作方案》《多学院共建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管理办法(试行)》,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年度重点任务清单,以制度创新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协同发展合力。聚焦精密仪器及机械、热工计量技术及仪器、光电计量技术及仪器、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生物计量及测试技术等学科方向,构建覆盖计量全链条的完整学科生态,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关键通道,推动创新成果高效转化。2021年,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浙江省“十四五”优势特色学科。

坚持“引育并举”,近年来先后引育国家级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20余人,组建了一支兼具学术高度与产业深度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深耕计量领域,斩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项、社会力量奖30项,起草多项国家标准与规范,立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8项,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500余件,成果转化54项……每一次突破和创新、每一项成果稳稳落地,铺就学科发出震耳强音的坚实底气。

以硬核成果回应计量之问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团队勇闯“无人区”,破解一批“卡脖子”难题。跨尺度几何量测量团队针对大型复杂曲面零部件“测不准、测不快”的痛点,研发立体球笼式激光三维成像测头、全局复杂测量路径规划等核心技术。微纳多相机理与测量团队聚焦大口径高压天然气流量计量难题,突破“测不了、检不了”的困境,建立实流高压天然气流量量传溯源体系,终结了我国该类流量计“只能国外送检”的历史,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筑起“计量屏障”。生物计量与检验检疫团队针对生物产品中存在的有害物检测方法不标准、溯源体系不完善等关键问题,开展生物特征核酸、蛋白和小分子等多维度智能识别与精密计量技术研究,研制新型生物传感器和国家标准样品(标准物质),为有害物精准识别和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撑。多相流与智能数据研究团队针对航空航天、高性能制造、能源环保等领域中复杂多相流动过程精准建模,精确测量与高效优化的核心难题,在多相流数值计算方法与软件开发、传感技术研发与应用、基于机器学习的流动过程优化等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为产业提供了关键的计量测试解决方案和数据驱动优化策略。

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为企业解决关键问题,赋能产业迭代升级。学校面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培育的科技型公司,已成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检测与装配高端装备领域的领军企业,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检测装备“国产替代”。热学测量技术及仪器团队研发的锂电池全域热安全量热仪器,服务比亚迪、阳光电源、LG新能源等20余家龙头企业,为新能源产业安全发展装上“计量安全阀”。智能流体装备与检测技术团队与行业龙头企业——德帕姆(杭州)泵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实验室,助力高端石化装备装备世界,成果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泵类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注入“计量动能”。

以时代之需引领计量创新

应国际单位制变革、量值溯源体系重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发展之需,学校以战略眼光布局原位计量、量子计量、碳计量等“新赛道”,勇当行业发展“领跑者”。

“借助物联网技术对仪器装备进行远程实时校准,打通计量检测的‘最后一公里’,运用大数据技术完善对装备的计量全寿命周期管理。”原位计量与检测技术团队负责人王月兵教授介绍,团队聚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全时空计量需求,研发嵌入式、便携式计量装置,在航空航天、船舶动力等领域实现“现场伴随、远程校准”。2023年,学校获批教育部原位计量重点实验室,目前团队正联合国家和国防有关计量部门成立“原位计量技术研究联盟”,通过协同攻关,让“计量伴随”从理念变为现实。

“随着国际单位制七大基本单位全面实现基于自然界基本物理常数的量子化定义,计量科学正式迈入革命性的量子时代。这意味着测量基准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研发具有量子极限精度的新型计量与传感仪器,已成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迫切任务。”量子计量及传感技术团队负责人王新庆介绍。该团队聚焦量子计量与量子传感,致力于构建从量子计量基础理论探索,到新型量子传感材料设计与制备,再到量子精密测量仪器研制开发的全创新链条覆盖,力争在前沿科学与工业制造领域形成示范应用。

“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是控制碳排放总量。‘碳计量’作为‘双碳’目标的底层驱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眼睛’,为碳排放、碳减排、碳清除和市场化机制等标准制定提供量值依据,是实施检验检测的技术基础,在促进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协同运行中发挥着核心功能。”能源低碳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团队负责人徐江荣教授介绍,团队致力于能源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与标准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精准核算、碳排放计量测试技术与高端仪器研发、能源低碳清洁利用技术等,为政府精准监管、企业节能降碳及第三方核查提供关键计量支撑与技术解决方案,助力国家碳市场健康运行与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计量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始终以‘抓住老本行’为根本遵循,在服务国家战略、赋能产业升级、保障民生福祉中书写计量人的答卷。”中国计量大学党委书记徐江荣表示,学校将秉承“精思国计,细量民生”的校训,举全校之力建强仪器学科,厚植计量沃土,以更强的担当、更实的举措、更优的成果,在先进测量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精度”基石,让计量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