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县吴坝镇:田间地头“巡井记” 筑牢群众“安全水防线”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05 16:37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9-05 16: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以前浇地时总担心井边电线老化,现在镇里来人把线路全换了,而且你看上面还清清楚楚的写着井长、管护员,有问题还知道找谁,我们浇地心里踏实多了!”8月29日,在台前县吴坝镇大洪口村的农田边,正给玉米浇水的村民指着刚整改完的机井,笑着对身边的镇干部说。“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眼下正值秋粮灌溉关键期,为守住乡亲们的“生命井”“致富井”,连日来,吴坝镇聚焦机井安全隐患,以“拉网排查、分类整改、长效守护”三式工作法,打好治理组合拳,在全镇掀起机井安全整治热潮,把安全保障送到田间地头。

“拉网式”排查,不漏一口井,不留一处隐患。“志门村的灌溉井最近用得多,线路得仔细查……”排查前,镇村工作人员拿着标注满机井位置的“作战图”,跟各村干部逐一核对。此次排查由镇政府牵头,各村成立专项排查组,对全镇671口在用机井、53口闲置机井进行“地毯式”摸排。

排查组不仅看井体井壁是否有裂缝、井盖是否完好,还盯紧“看不见的风险”:机井配电箱是否破损、水泵线路是否老化、接地保护是否规范,就连井边的警示标识是否清晰、周边杂草是否影响操作都逐一记录。“有些井藏在玉米地里,得拨开庄稼才能看到,我们每天走十几里地,就是怕漏了一口有隐患的井。”排查组组员擦着汗说。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所有机井排查,对发现的问题均立即整改完毕。

“分类式”整改,小隐患当场消,大问题闭环盯。在朱庄村,一口因水泵损坏导致无法使用的灌溉井,被列入“重点整改清单”,镇里当天就联系农机维修队,调配新水泵,24小时内完成更换,保障了村民第二天的灌溉需求。

针对排查出的问题,镇里实行“三类整改机制”:即改类,如补装警示标识、清理井边垃圾、更换破损插座等小问题,由排查队员现场整改,确保“发现即解决”;督办类,如维修故障水泵、加固松动井体、更换老化管线等,明确包村干部为第一责任人,限定日期内完成;攻坚类,如修复破损井壁、重新规划井边用电线路等,由镇政府协调联系专业施工队,确保将问题彻底整改。

“家常式”宣传,安全知识送到乡亲心坎上。“浇地前先看线路有没有破皮,别用湿手碰开关;看好家里的孩儿,别让他们在井边追跑打闹……”排查间隙,镇村干部们还变身“安全宣传员”,拿着印有机井安全常识的宣传单,在田间地头、村口广场跟乡亲们“唠家常”。针对部分老年村民看不清字的情况,工作人员还现场演示正确操作机井的方法,提醒大家“遇到故障别私自维修,找机井上写的管护员。”同时还利用各村“大喇叭”、微信群等方式宣传机井管护队伍、管护使用知识等。“以前只知道用井浇地,不知道还有这么多讲究,现在听你们一说,才明白机井安全重要的很!”大洪口村村民李大妈拿着宣传单说。

基层保障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为实现长效发展,不断满足村民们的灌溉用水需求,台前县吴坝镇还建立了机井安全“长效管护机制”,一方面,给每口井建立“身份档案”,标注位置、使用年限、管护责任人,实行“一月一巡查、一季一维护”;另一方面,鼓励村民担任“兼职安全员”,发现隐患随时上报,真正让机井既“解渴”又“安全”,为全镇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筑牢“水安全防线”。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