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云纹青衿”实践队深刻领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产业振兴深度融合的重要理念,以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为双支点,于8月25日至31日深入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开展为期7天的助力乡村振兴,赋能非遗传承实践活动。这支由5名跨专业学生组成的队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助农实效,为水磨镇非遗传承与乡村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怀缅探微:悼震灾逝者,探羌绣传承困局
清明时节期间,实践队首先来到汶川这片承载着特殊记忆的土地,怀着肃穆之心哀悼汶川大地震中的遇难同胞,感悟生命力量与重建精神。随后的端午节以及周末,队员们走访了5个羌绣工坊与10余位国家级、省级羌绣非遗传承人,如:国家级传承人杨华珍和国家级传承人李兴绣等。通过面对面交流、实地观摩绣制过程,系统性掌握羌绣传承现状。
图为实践队观摩羌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兴秀授课。
调研中发现,羌绣传承面临两大核心痛点:一是传统绣品销路狭窄,与现代消费市场对接不畅;二是设计理念滞后,缺乏符合当下审美与实用需求的创新作品,这些问题成为制约羌绣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瓶颈。此次调研,为实践队后续行动锚定方向。
协同破题:学助农案例,辟羌绣发展新途
为破解羌绣传承与乡村产业发展难题,实践队主动搭建合作桥梁,先后走访阿坝师范学院与汶川青绿文旅科技有限公司。在交流中,汶川青绿公司的负责人向实践队展示了大学生返乡创业成功案例:针对阿坝州樱桃滞销问题,阿坝师范学院团队研发树莓叶茶、樱姿啤等特色产品,成功实现农产品的转型升级,让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
随后,实践队来到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打造的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平台——西羌汇。在产品展厅,货架上的羌绣书签、羌绣笔记本等文创产品虽初具雏形,却因销路不畅面临销售瓶颈。西羌汇负责人邓世刚介绍道:“我们一直在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比如将羌绣元素融入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但专业设计力量和市场渠道仍是现今的短板。”
图为实践队参观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打造的西羌汇。
结合阿坝师范学院的设计资源与汶川青绿文旅科技公司的平台优势与销售渠道,实践队初步构思出“多方联动”方案:联合高校美术学院设计羌绣纹样与文创产品,策划“羌绣+N”助农市集,将羌绣产品与茶叶、樱桃果酒等农产品结合销售,形成“非遗引流、农品增收”的良性循环。
双线发力:水磨开市集启直播,激活乡村新活力
汶川地震前,水磨镇是重工业区,而如今的水磨镇凭借青山绿水与非遗文化,不仅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居地,而且是震后建设的“样板镇”。实践队将这里选为“羌绣+N”助农市集落地的核心阵地,一场“线上+线下”的助农行动就此展开。
线下市集选址在西路边茶基地,设置四个展台,分别为羌山农趣、酒韵拾光、茗香水磨、羌绣雅集,将樱桃果酒、树莓叶茶、腊肉笋干等农产品与羌绣挂件搭配成“文旅礼盒”。开市当天,独特的“非遗+农品”组合吸引大批游客驻足。
图为实践队举办“羌绣+N”助农市集现场。
线上直播间里,队员们则化身“文化主播”,宣传羌绣文化与纹样技法,分享当地年轻人返乡创业经历与推销农产品,还邀请当地农户出镜,讲述茶叶等农产品背后的故事。队员们亲切的讲解与真实的场景,让直播间浏览人数峰值突破5000人,让更多人了解了羌绣的非遗文化与乡村故事。让羌绣非遗文化与乡村故事走向更广阔舞台。
图为实践队线上直播讲解羌绣现场。
青春答卷:践初心传薪火,绘就融合新图景
7天的实践转瞬即逝,队员们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调研数据、访谈记录与村民的嘱托;相机里,定格着传承人指尖的丝线、市集上热闹的人群与直播间里点赞的画面。这场实践,不仅让“云纹青衿”实践队找到了非遗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具体路径,更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义。
实践队队长霍雅玟表示,未来将持续跟进“羌绣+N”市集项目,推动阿坝师范学院与汶川青绿文旅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落地,为设计创新提供素材支撑,打造更多聚焦非遗与乡村振兴的实践项目,让更多青年学子用专业知识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从缅怀过往到助力当下,从探寻痛点到构思方案,西南财经大学“云纹青衿”实践队以青春之力,在汶川这片土地上搭建起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桥梁。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行动,更是一份承诺——用青年智慧守护非遗薪火,用实际行动助推乡村振兴,让非遗之美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图片由李欣纯 赵天铭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