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苍南县,75岁的陈阿婆不再为每日吃饭发愁。“以前总是一碗剩菜对付一天,如今热饭热菜端到面前,老姐妹还能聚在一起说说话、做手工,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她口中的变化,源于当地推行的“爱暖食光里”幸福银餐计划。这一计划通过政府、企业、新就业群体与老人的多元协同,正悄然改变农村养老的现状,成为温州共同富裕实践中的一抹亮色。
构建15分钟助餐圈,守护老人“舌尖上的温暖”
面对苍南县20.01%的老龄化率,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老人因“做饭麻烦”常年食用剩饭,九成以上渴望社交与情感关怀,“银龄食光”项目创新建立“中央厨房+片区食堂+村居助餐点”三级供餐体系。目前宜山镇老年食堂日均配送餐食达374份,覆盖16个村社,成功构建起“15分钟助餐圈”。
更让人感动的是,送餐服务与精神陪伴在这里紧密结合。快递员、外卖骑手和社区志愿者等担任“陪伴专员”,他们不仅是食物的传递者,更成为老人身边的“临时家人”。一餐热饭、一句问候、一次随手帮忙,真正实现了从“喂饱肚子”到“温暖内心”的跨越。
“信用积分”凝聚多元力量,实现可持续助餐机制
该项目突破传统公益模式,创新推出“志愿服务换积分”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助老服务。快递员每配送一次公益餐可获得5积分,用于兑换餐食或日用物品;企业通过赞助、共建等方式获得“爱心企业”认证;低龄老人通过服务高龄老人积累“时间银行”积分,未来可兑换相应服务。
这种创新机制与“政府补一点、企业捐一点、老人出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多元筹资模式相结合,使项目在不足一年时间内,助餐总量突破13.6万份,志愿者服务时长累计达12160小时,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
从食堂到“幸福综合体”,重塑农村养老新体验
在苍南县宜山镇老年食堂,用餐只是服务的起点。午餐过后,老人们可以参与象棋比赛、情绪管理课堂,或在非遗老师指导下体验拓印手工。项目整合社工、医护、志愿者等多方资源,逐步构建起“餐食保障+健康管理+心理慰藉+文娱社交”的复合型养老服务体系。
外卖员张师傅每天午高峰后都会为三位独居老人送餐。“修一次电视、调一次手机,对他们来说都是大事。”他的志愿服务积分已积累800多分,计划带女儿来食堂体验,“让她也学会尊敬老人、回报社会。”68岁的王大爷主动加入“银龄互助队”,每周三次为89岁的邻居送餐。“我们最懂老人需要什么”,由他发起的互助小组已吸引12名低龄老人加入,还编印了“方言版防诈骗手册”,用实际行动守护同龄人。
一餐饭,是一份温饱,更是一份陪伴与尊严。“爱暖食光里”让外卖车变成流动的关爱驿站,让低龄老人成为养老主力军,让每一份爱心被记录、被回报、被传递。这不仅是一场温暖的社会实验,更是共同富裕最真实的写照——没有人被遗忘,每个生命都沐浴在霞光之中。(图片由郑依玲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