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研讨活动洛阳启幕 保险业与文博界共话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02 16:03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9-02 16: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8月28日,“面向未来:保险业服务文物交流事业高质量发展研讨活动”在洛阳博物馆举办。活动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提供支持,博物馆头条与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洛阳博物馆承办,达信(中国)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协办,洛阳瑞宝文保设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协办支持,活动汇聚文博机构、博物馆界、高校专家学者及保险行业代表近百人,共话文物保险创新实践与文物事业协同发展。活动上,“博物馆综合保障计划”正式发布,标志着文物安全与保险服务的结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此次研讨活动以“文物保险创新实践”“可移动与不可移动文物风险防控”为核心议题,围绕“文物保险与文物事业的协同发展策略”“文物保险的创新实践与案例分析”“可移动文物保险的风险防控与创新路径”“不可移动文物的长效保护与保险机制构建”四大主题,汇聚文物保护机构、博物馆、保险行业等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文物保险在文物保护、修复、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当前文物保险市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探索如何通过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模式,为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来自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浙江自然博物院、成都博物馆等全国近50家文博机构、保险行业及研究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文物保险服务文脉传承的创新路径与未来图景。活动由首都博物馆外展策展人、副研究馆员、复旦大学在读博士赵婧主持。

本次研讨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开幕式上,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旅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原副主任赵古山在致辞中强调,保险业参与标志着文物保护从被动抢救转向主动防御的变革。需重构风险管理范式:通过智能监测和数字化平台实现风险预警前置化,推动“防重于赔”理念;构建政府、市场与科技三方协同生态,推广试点至中小博物馆,探索数字化版权保险等新路径。

洛阳市文物局二级调研员郭志红在致辞中指出,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9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和60余万件可移动文物,面临高频展览风险。保险业应提供金融保障,创新契合文物特性的产品,以“保险之盾”护航文物活化利用。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博协保管专委会原秘书长刘恩迪回顾40年文博经验,表示保险机制已常态化,助力文物安全流转。未来合作将更紧密,推动文化传播“国宝辉光耀寰宇”。

博物馆头条主编折彦龙以“5511”框架分析保险赋能现象。当前文物保险的发展逻辑在于需求扩容(对象拓展、跨境展览)与供给瓶颈(估价缺失、资金有限)并存。破局需依赖三方合力:政策端的完善评估标准、扩大专项基金;险企端的深化“科技+服务”降本增效,开发场景化产品;社会端的吸引公益资本,构建“保险+公益”生态。

开幕致辞结束后,由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文博保险产品经理周炳彤介绍“博物馆综合保障计划”:涵盖物质损失保障(限额赔偿)、公众责任险(年累计限额1000万元)和风险预防服务(物联网监测),实现“三省”——省心(一站式承保)、省时(7×24小时响应)、省钱(科技降本)。该计划基于十年经验服务6743家客户,承保风险2198亿元。

随后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旅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原副主任赵古山,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博协保管专委会原秘书长刘恩迪,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原院长史家珍,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李晴、达信(中国)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马姝丽共同宣布了博物馆综合保障计划正式启动。

博物馆综合保障计划的发布,标志着文物安全与保险服务的结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是一个计划的落地,更是行业协同理念共识的成果,能为全国更多的博物馆提供坚实保障,也为文化遗产的安全传承开辟新路径。

当定制化保险产品为文物安全构筑起金融屏障,如何科学识别风险、构建预防性保护体系成为亟待深化的议题。活动主旨报告环节,4位文物领域资深专家围绕文物保护、藏品管理、预防性保护等核心议题展开论述。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原院长史家珍做题为《一个考古人认识的博物馆之都—洛阳》的发言,史院长提出“大博物馆观”,将洛阳全域视为整体保护系统。以龙门石窟为例,强调科技手段结合考古研究,实现抢救性修复与活态化传播,推动文旅融合。

首都博物馆副馆长谭晓玲做题为《首都博物馆临时展览策划实施中的风险管控》的发言,谭馆长系统阐述临时展览风险管控:借展环节建立文物“身份档案”;环境监控用恒温展柜和24小时监测;运输环节严控保单生效。呼吁保险公司开发专项险种,利用物联网联动费率定价,共建风险数据库。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做题为《文物建筑维护修缮中的预防性保护理念——以广州陈家祠为例》的发言,黄馆长以陈家祠为例,展示预防性保护创新:通过北斗监测沉降、白蚁传感节点等,实现风险早识别。建议保险业开发不可移动文物专项险,依托数据建立动态保费模型。

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张慧国做题为《从藏品属性到藏品管理》的发言,张院长分析藏品管理矛盾:文物属性兼具稀缺性与市场化需求;管理需破解真伪辨识、制度张力(如外借周期限制)、安全效率平衡难题。未来需智慧化管理,构建标准化表达规范。

从预防性保护理念到实操性保险方案,需跨越估值技术、责任界定、服务响应等多重障碍,主题演讲环节聚焦实操案例与行业痛点,五位专家分享了文物保险落地经验与创新方向。​

成都博物馆副馆长黄晓枫以《展厅中的文物展品——博物馆临展特展对文物的利用与保护》为题,介绍系统化保护实践:环境控制用恒湿展柜;防震采用建筑隔震层和展具装置;安防升级智能网络。建议开发数字内容保险、观展综合险,建立“保险+预防”机制。

贵州省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袁炜以《博物馆保险心得谈》为题,分享人员安全保障中,中小博物馆忽视观众意外险;文物保险面临估值困境,建议转承保标为“工作人员操作险”,以修复成本替代估值。博物馆建筑可参考不可移动文物保险机制。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杜树志以《保险:让文博事业发展更美好》为题,强调保险在运输、借展中的风险托底价值。需科学估价、优化预算,构建“保险+科技+服务”体系,开发跨境专项险。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文物旅游处文保修复项目负责人吕蕊以《以今日之固守,期文明之永存:论保险服务为文物保护筑基》为题,提出重构文物为“动态生命体”,分休眠期、风险期、干预期。通过人才培养和标准化修复档案,推动保险从事后赔付转向全程共管。建议开发“修复费用补偿险”,共建“文物风险智慧实验室”。

达信(中国)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助理副总裁赵星以《文博与保险业的融合与创新——文物保险实务与展望》为题,介绍实务创新:作为行业桥梁,将风险需求转化为方案(如借展合同审核、运输风控)。针对估值难题,采用“修复成本导向”投保;定制条款如“贬值损失险”和“放弃代位追偿条款”。呼吁政策设立“特展保险支持基金”。

此次活动是保险与文物领域的首次深度对话,通过剖析文物保险的创新案例、破解市场痛点,活动一方面为保险企业提供了文物领域的需求画像,推动保险产品从“标准化”向“定制化”升级;另一方面也为文物机构普及了风险管理知识,提升其利用保险工具保障文物安全的意识与能力。

未来,随着文物交流事业的国际化、常态化发展,保险业或将在文物跨境运输保险、文物修复责任保险、数字化文物版权保险等领域进一步探索,而本次活动形成的共识与建议,将为后续行业标准制定、产品创新、合作模式构建提供重要参考,助力文物在安全保障下实现更广泛的文明传播与传承。(图片由博物馆头条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