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河南淮滨县4万余亩芡实迎来采收高峰。在期思镇曹圩村千亩芡实种植基地内,农户们正穿梭于塘水间,熟练地采摘状如鸡头的芡实果实。种植户廖晓倩捧着刚采收的果实欣喜表示:“今年果子长势好,价格也理想,每天十多名工人加紧采收,心里踏实得很。”
采收后的芡实被迅速送入自动化加工流水线。在机器轰鸣声中,芡实外壳应声裂开,工人们紧接着进行清洗、筛检和包装,现场繁忙有序。更让农户们欣慰的是交易方式的变革 - 以往需要凌晨赶早市占摊位的日子一去不返,如今政府统一组织的交易中心和正在举行的首届芡实节,让这里成为产销对接的热闹场所。
在豫南芡实交易中心,采购商络绎不绝,电商直播热火朝天。“淮河水养的鸡头米”成为直播间里的热门产品,仅节会首日交易量就突破五万斤。期思镇作为传统芡实产区,曾因交易分散导致农户“丰产不增收”。如今,标准化交易中心和价格公示机制让交易更加公平透明。种植户陈志海高兴地算起账:“今年亩产约500斤,比往年多赚1000到2000元。”
淮河优质水源滋养出的芡实以其个大饱满、软糯香甜的品质赢得市场青睐。客商董超每日收购量达3000-4000斤:“今年计划库存30万斤,让更多人品尝到淮滨芡实。”目前,淮滨已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芡实经过精深加工后,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最快3天即可送达消费者餐桌。
据统计,全县芡实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带动近2万户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众志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绪彬介绍,千亩基地不仅带来可观收益,还为80多名村民提供月薪6000元的就近工作岗位。种植户周淮对未来充满信心:“今年40多亩喜获丰收,明年准备扩大种植规模。”
依托“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淮滨盘活低洼地资源,将“荒塘”变为“丰产田”,“思芡”品牌更获评省级农产品地理标志。豫南芡实交易中心负责人刘振表示:“作为核心产区,期思镇今年3万亩芡实喜获丰收。我们正全力延伸产业链,让芡实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图片/贾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