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除田间白尖——预防翌年白发病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01 16:30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9-01 16: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谷子白发病是谷子上重要的种传病害,一般病株率在1~10%,严重地块儿可达30%,重茬地块儿可达50%以上,严重影响谷子产量。该病是春谷区的重要病害,上世纪末传入夏谷区,目前已成为全国谷子产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严重制约着谷子产业的健康发展。

【病害介绍】

谷子白发病为系统性侵染病害,从发芽到穗期陆续显症,且不同时期表现不同的症状。主要以种子或土壤中的病原卵孢子为主要初侵染源,未腐熟粪肥上的病菌也能侵染。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种子萌发时,病菌侵入胚芽鞘,幼芽变色扭曲,可造成死芽;出苗后至拔节期发病,植株叶片正面产生与叶脉平行的苍白色或黄白色条纹,背面密生粉状白色霉层,称为灰背,白色霉层为白发病菌无性世代的孢子囊,其内的游动孢子借助气流和雨水进行再侵染,再次形成灰背或正面黄色、背面边缘褐色、形状不规则的局部黄斑;田间干旱时灰背病株也能正常抽穗,但是多数灰背病株继续发展,抽穗前顶部2~3片叶丛生,叶尖或全叶黄白,呈卷筒状直立,形成白尖;以后病株逐渐变成深褐色,直立田间,称为枪杆;枪杆顶部的叶片组织纵向分裂为细丝,内部包被的大量黄褐色卵孢子散落到田间,或随风飘落到健穗籽粒上,使种子带菌,残留灰白色卷曲的纤维束,成为白发。有些病株能抽出穗,但发生各种各样的畸形,病穗上的小花内外颖片伸长呈尖刺状,整穗如刺猬状,称为刺猬头。病穗开始由红色或绿色变为褐色,组织破裂,也能散出大量卵孢子,病穗不结实或部分结实。低温潮湿土壤中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速度慢,容易发病。土壤墒情差,播种深或土壤温度低时,病害发生重。

白发病前期症状:黄斑、灰背、白尖(从左至右)

白发病后期症状:枪杆、白发、刺猬头(从左至右)

【预防方法】

生产和使用无病种子是控制谷子白发病最经济有效的防控措施。该病形成枪杆或刺猬头后产生大量的卵孢子,一部分扩散飘移到健康谷穗上,特别是制种田引发种子带菌,一部分散落在田间,这些病菌都是来年发病的重要途径。为此,在白发病形成枪杆以前拔除田间白尖,对于繁育无病种子,减少土壤带菌至关重要。谷子抽穗期是白发病白尖集中出现的时期,也是拔除田间病株的最佳时期。

1、生产无病种子:组织人员对制种田进行严格的拔除白发病白尖等病株,包括野生寄主狗尾草上的病株,带到田外进行深埋或烧毁,严格生产不带白发病菌的“无病种子”。

2、田间清洁生产:拔除白尖和刺猬头等病株,带到田外进行深埋或烧毁,避免其形成褐色卵孢子散落田间,造成土壤带菌,导致来年白发病严重发生。

及时拔除处理

图片由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虫害防控岗位 / 河北省谷子产业技术体系植保与绿色防控岗位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植保室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