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雪域行:高原上的青春答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9 16:41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29 16: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七月的西藏,格桑花开得正艳。雅鲁藏布江畔,青稞正在抽穗,新一代的种子也在悄然孕育。近日,清华大学“清能探藏 水环共兴”实践支队一行16名师生,跨越3000多公里,从首都北京来到雪域高原,用知识和热情为当地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

把最好的教育资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自然条件艰苦,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如何让雪域高原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东西部教育协作提供了一种答案。

“我们不是来让同学们‘镀金’的,而是来‘炼金’的。” 带队教师、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党委副书记谭磊的话掷地有声。刚下飞机,清华师生就马不停蹄:在西藏农牧大学开展思政育人交流,在中学课堂播撒科学种子,在基层一线调研教育需求……每天的日程表密密麻麻,“但看到同学们渴望的眼神,所有疲惫就都烟消云散了。” 实践支队队长、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博士生刘云川笑着说,“最好的教育,就应该把最生动的课堂搬到最需要的地方。”

格桑花开,雪域高原上的青春传承最艰难的路,往往通向最壮美的风景。7月18日凌晨,支队踏上了前往怒江支流玉曲河畔扎拉水电站的征程。近八小时的山路,塌方、落石、急弯不断……每一公里都诠释着当地学生走出大山的不易。

支队前往扎拉水电站途中遇到落石封路

“老师,电子垃圾真的能变成黄金吗?”在扎拉水电站旁,昌都市左贡县碧土乡小学的课堂上,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紧紧盯着讲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李明然手持一块废旧电路板,正在为孩子们揭开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的奥秘。这堂别开生面的科学课,正是清华学子用知识点亮雪域高原最深处的生动写照。“哥哥姐姐,你们还会再来吗?” 碧土乡小学的学生们依依不舍。“会的,一定会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许毛的回答温暖而坚定。这位来自江南水乡的小伙子,已经是第二次进藏。“第一次来是被西藏的美景所吸引,这次来是被西藏的发展需要所召唤。”

“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高校共育扎深根

在西藏农牧大学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于人才培养的讨论正在热烈进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面对清华师生的问题,西藏农牧大学清洁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普布次仁给出了答案:“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

这简简单单的九个字,道出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特殊使命。新一代西藏学子既要学以致用,解决西藏发展的实际问题;又要政治过硬,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还要能扎根高原,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这片土地。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党委副书记谭磊对此深有感触:“育人工作不仅要‘走出去’,更要‘沉下去’。我们的经验表明,参与过基层实践的学生,有近三成最终选择扎根基层。”

支队与西藏农牧大学清电学院座谈交流

青春的选择,折射时代的脉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越来越多的清华学子正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知识服务基层发展,用青春书写时代华章。他们中有人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选择扎根边疆;有人推迟个人的学术深造,投身脱贫攻坚;有人告别舒适的生活环境,奔赴艰苦地区……

雪山巍峨,见证青春誓言;江河奔腾,激荡报国情怀。正如支队成员、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博士生刘畅在日记中写道:“站在雪域高原上,我真正理解了何谓家国。将个人的涓涓细流,汇入国家发展的浩荡江河,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新时代清华学子正以实际行动证明: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青春最美的选择。(图片由刘子实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