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曲阜师范大学“莒风创融实践队”循着莒县非遗的脉络,从实地溯源感受匠心,到课堂传艺播撒火种,再到调研献策探索新路,用青春行动为古老非遗注入鲜活动能,让莒地文化的韵味在新时代慢慢流淌。
实地溯源:在烟火与指尖间触摸非遗温度
在莒县那家开了百年的世起全羊馆里,羊汤技艺传承人掀开厚重的汤锅,乳白色的汤汁咕嘟着冒泡,香气瞬间裹住了围在灶台边的实践队员。队员们手里的笔记本记个不停,眼睛却盯着师傅切肉、控火的每一个动作——这是他们非遗溯源之旅的第一站,也是最接地气的一站。
离开羊汤馆的烟火气,实践队又走进了剪纸物语工作室。墙上挂满的过门笺作品晃得人眼亮,红的热烈、金的喜庆,花鸟鱼虫的图案透着股子鲜活劲儿。传承人于红拿起红纸和剪刀,指尖翻飞间,一缕缕纸屑落下,没一会儿就剪出个吉祥纹样。“剪纸看着简单,实则得静下心来,手眼协调,每一刀都不能错。”于红边剪边说,队员们也跟着拿起工具尝试,起初剪出来的图案总带着小缺口,练了几遍后,才算剪出个像样的对称花纹。
最后一站到了泥塑传承人的工作室,架子上摆着的泥塑作品让人挪不开眼:憨笑的娃娃、蹦跳的兔子,还有再现农耕场景的小摆件,每一件都带着生活的热气。传承人教大家揉土时反复叮嘱:“土的湿度得刚好,太干裂,太湿粘,得靠手慢慢摸感觉。”队员们跟着揉、摔、捏、塑,虽然捏出来的小动物略显笨拙,但每个人都笑得开心。
图为实践队员了解莒县泥塑的故事。
课堂传艺:让非遗走进寻常生活里
“大家看,这过门笺上的花纹,有的代表红红火火,有的象征吉祥如意。”在暑期公益托管班里,实践队队员石含玥拿着自制的过门笺样本,给在场的社区居民和托管班学员讲解。这是实践队把非遗“搬”进课堂的尝试,也是让传统技艺贴近生活的第一步。
讲解过后,实践队把准备好的红纸、剪刀、彩绳分发给大家,非遗体验环节正式开始。剪纸桌前,队员们蹲在一旁,手把手教大家握剪刀的姿势。“以前就过年时见过过门笺,从来没自己剪过,今天试着剪了个小福字,真有成就感!”社区居民李女士举着自己的作品,跟旁边的人分享喜悦。
图为孩子们观看过门笺制作视频。
调研献策:用青春智慧为非遗找新路
“您平时更愿意通过短视频还是图文,了解非遗相关的内容呀?”在日照市博物馆、莒州博物馆和莒国古城里,实践队队员们拿着《莒文化非遗活态传承及文创需求调查问卷》,耐心地跟游客、商户交流。短短一周,他们就回收了600多份有效问卷。
“从问卷结果来看,19到30岁的年轻人,对‘非遗纹样+实用功能’的文创产品接受度最高,30到100元的价格区间也最受欢迎。”实践队队长王佳翻着整理好的调研数据说,“比如很多人希望把过门笺的花纹印在笔记本、水杯上,既好看又能用得上,这给我们后续做文创指明了方向。”
图为实践队在日照市博物馆邀请游客填写调查问卷。
除了问卷,队员们还走访了莒县过门笺发展历程馆,跟馆长李宏伟聊传承中的难题。“现在年轻人了解非遗的渠道少,愿意学传统技艺的更少。”李宏伟的话让队员们记在了心里。结合调研和走访,实践队梳理出了几条非遗+新媒体的传播建议:用短视频展示过门笺剪刻、羊汤熬制的细节,开发VR虚拟展厅让大家云逛非遗展馆,还可以做非遗知识打卡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从溯源时的感动,到传艺时的热闹,再到献策时的思考,曲阜师范大学莒风创融实践队的暑期非遗实践,不仅是一次青春与传统的对话,更是一次让非遗“活”起来的尝试。正如队员们所说:“非遗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展品,是要走进生活、被人记住的文化。我们愿意做这座桥,让更多人看见莒县非遗的美,让这份文化韵味一直传下去。”(图片由刘津汐 王佳授权发布)
图为莒风创融实践队合照。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