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美铁路人”——以平凡脊梁承载万吨通途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9 15:1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29 15: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当复兴号以350公里时速划破晨雾,当中欧班列汽笛声穿透欧亚大陆的晨曦,我们总在被中国速度震撼。但鲜少有人追问:是谁在零下39度的接触网上攀爬检修?是谁在万里钢轨间编织安全网络?2025年“最美铁路人”的评选,撕开了中国铁路光鲜表象下的另一种叙事——这里没有聚光灯,只有千万个平凡坐标共同托举的钢铁脊梁。

2025年“最美铁路人”名单近日公布,丁巧仁、王婷婷、孔祥配等10位来自铁路不同岗位的工作者入选。站在舞台上,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明星,却是万里铁道上最可靠的守护者。看完他们的事迹才明白:所谓“最美”,从来不是镜头前的表演,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服务细节中的温度,和敢闯敢拼的担当。

他们的美,是藏在风雪中的坚守。原来铁路上不是所有工作岗位都身处繁华都市,他们有的常年与高寒缺氧为伴,有的守护在深山河谷的桥隧之间。“雪域天路”的桥隧医生马万里,他用双脚丈量每一座桥梁,每一个涵洞,在风霜雪雨中练就“看敲听诊”的绝技陈永红29年坚守兰新高铁,曾在零下39℃的寒夜里争分夺秒抢修接触网——那19分钟的快速响应,靠的是平时勤学苦练,更是无数个日夜的执着付出。他们咽得下辛苦、扛得起责任,用一个人的艰辛,换来了千万人的安心。

他们的美,是流淌在服务中的温暖。服务的温度,有时不过是一句耐心的解答、一次及时的伸手。李元和深圳北站“迎春花”服务队,为外籍旅客量身打造多语言“四通”服务,让陌生的车站成为温暖的驿站;列车晚点的春运深夜,车菲菲没有停留在解释和广播,而是奔波协调换乘、安抚旅客,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缓解焦虑。她们把服务写进了细节,做到了旅客心坎上,让每一段路途,都有了回家的温度。

他们的美,是创新路上的不断突破。中国铁路能持续领跑世界,正因有这样一群敢啃也善啃“硬骨头”的技术尖兵。王中美24年钻研焊接工艺,反复试验、攻坚克难,最终突破60毫米厚钢板焊接技术,为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建设填补空白;丁巧仁在大秦铁路带领团队持续攻关,研制升级测试工具,将通信线缆测试效率提升90%,破解二十多项技术难题,保障铁路通信畅通。他们不畏惧“不可能”,不满足“过得去”,用创新的汗水,把中国铁路的轨道磨得更亮。

其实,“最美铁路人”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他们身后,是200多万铁路职工——控制台前的调度员、线路上的养护工、机车室里的司机……他们共同挺起中国铁路的钢铁脊梁,托举着数十万公里的铁路脉络。这些“最美”的故事,正如黑夜中的星火,照亮前路,也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念:无论在什么岗位,把小事做细、把难事做透、把坚守做好,就是对这种精神最好的回应。

致敬“最美铁路人”,更要学习“最美铁路人”。下一次当我们走进车厢,不妨多一份对铁路人的理解;当我们回到自己的岗位,也不妨多一份如他们一般的坚守与热忱。伟大的事业,从来不是靠少数人支撑,而是源于无数平凡人,以不平凡的坚持,共同托举。(田露)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