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微处发力”让党员教育“见行见效”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9 14:06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29 14: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紧紧围绕新时代党员教育新要求,坚持“从细微处着手、在实效处发力”,聚焦基层党员培训和群众期盼,通过建强师资、优化课程、深化实践等一系列精准举措,持续为党员教育注入新动能,推动红色教育真正入心见行。

强身边师资:用“微典型”传递“大能量

示范区将"身边人讲身边事"作为党员教育的重要方式,从优秀共产党员、退休干部、道德模范、行业标兵等群体中深入挖掘鲜活案例,选树出一批可信可学的“微典型”,着力打造一支"接地气、有温度、有力量"的本地师资队伍。在选树过程中,示范区严把政治关、事迹关、群众关,通过层层筛选、严格把关,确保每一位“身边榜样”都立得住、叫得响。同时,结合社区、机关、企业、学校等不同领域党员特点,分类培育差异化典型群体,先后涌现出退休不褪色的“银发先锋”、热心服务的“社区管家”、技术攻关的“产业工匠”等多元化榜样,让各领域党员都能找到贴合自身的学习范例。此外,创新建立“微典型”动态资源库,定期开展典型复核与更新补充,确保师资队伍“常新常活”;组建“红色轻骑兵”宣讲队伍,深入村(社区)、非公企业生产一线开展互动宣讲120余场次,让身边榜样走进基层、贴近党员,用平实语言讲述亲身经历,让党性教育从“抽象理论”变为“鲜活故事”。

创新课程体系:以“小课堂”讲透“大道理”

示范区坚持“党员缺什么就补什么、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依托本地红色资源和实践案例,开发“小而精、专而实”的课程体系,推动党课从“被动听”转向“主动学”、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创新“云端+返乡”双线教育模式,线上通过党员教育平台推送学习资料30余期,实现“随时学”;线下利用春节、端午等节点组织返乡党员开展“家乡发展大家谈”等活动12场,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学”。整合“党建36计”“创星路上好故事”等本地资源,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任务,采用“专题辅导+现场教学+研讨交流”组合模式开展培训12场,有效提升党员实战能力。此外,打破“念文件、读报告”的传统方式,将典型事迹、红色故事制成“七一”微党课等短视频,用朴实语言、身边案例讲解初心使命,让党课既接“天线”又接“地气”。

深化实践服务:让“小服务”彰显“大担当”

示范区坚持“学以致用、以干促学”,引导党员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行动,让教育成效体现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践中。在区直单位层面,深入开展"双报到"活动,组织党员主动到社区亮身份、办实事,积极参与政策宣传、环境整治、助老扶幼等志愿服务,着力办好群众关心的“小事”“琐事”,切实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急难愁盼”。在农村地区,重点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通过开设“田间课堂”、开展“一对一”帮带等方式,着力培养农村技术能手,有效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在社区治理方面,网格党支部积极组织党员开展常态化走访和民情恳谈,广泛收集村情民意,着力构建“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沉在网格里”的治理新格局。针对物业纠纷、流动人口管理等基层治理难题,由网格党支部牵头定期召开“居民议事会”,主动化解矛盾纠纷,累计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330余件,切实破解治理痛点,让“红色力量”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主心骨”、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