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一场聚焦盐碱地资源高效开发的会议在宁夏贺兰县拉开帷幕。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携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联合主办的“盐碱水土一体化渔农综合利用研讨及现场观摩活动”在此召开,来自水产养殖、盐碱地治理、生态农业等领域的行业专家、龙头企业负责人及科研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盐碱地水土协同利用的创新路径、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方向。
在本次研讨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下属东海研究所、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及宁夏回族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分别聚焦盐碱水土综合利用领域的典型实践案例,系统分享了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成果落地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与成效,为参会各方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参考。行业内专家、企业家们也就盐碱水土改良在科研及推广中的问题和困境进行深度对话,重点就如何形成盐碱水养殖完整产业链和高附加值盈利模式、如何建立和推广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的整
套技术体系等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些交流不仅厘清了当前产业发展的核心堵点,更引发了与会者对未来盐碱地改良、耕地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等领域发展前景的深度思考。
贺兰渔业作为宁夏水产领域的标杆,凭借扎实的产业基础、领先的产量规模与鲜明的特色优势,始终位居区域前列。自2024年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充分发挥国家级科研机构建制化优势,紧扣宁夏贺兰县盐碱水养殖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统筹下属九家研究所科研力量,以“整建制投入、全链条服务”模式,为当地渔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为系统推动贺兰县渔业绿色循环转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深度调研、科学谋划,精心编制《贺兰县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实施方案》,锚定“生态优先、效益兼顾”目标,从基础设施升级、技术创新突破、模式示范推广三大维度同步发力:在硬件建设上,全力支撑标准化池塘改造与工厂化
养殖车间建设,夯实现代化养殖硬件基础;在技术攻关与模式推广上,重点开展大口黑鲈反季节育苗关键技术研究,破解特色品种养殖季节限制难题,同时大面积推广稻蟹综合种养生态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在科研平台与生态治理上,高标准建设盐碱水养殖专项科研基地,创新推广鱼菜共生蔬菜大棚技术,同步推进“三池两坝”养殖尾水生态治理技术落地,构建“养殖-产出-治污-再利用”的闭环发展体系。
研讨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学会、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及宁夏回族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四方携手,正式签订《“科创中国”盐碱水产养殖与渔农综合利用科技服务团合作框架协议》,此次签约标志着科研院所、科协组织与技术推广机构三方协同的工作机制正式建立,为盐碱水产领域资源整合、力量聚合搭建起关键平台。根据协议规划,大家将共同打造盐碱水产养殖与渔农综合利用科技服务团示范“样板”,从技术支撑、资源对接、服务落地等维度发力,为盐碱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保障。(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