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的水波在苏鲁交界处荡漾,倒映着两岸栉比鳞次的屋舍。这条流淌不息的文化血脉,不仅承载着南北漕运的沧桑变迁,更沉淀了回汉儿女守望相助的深情厚谊。2025年夏天,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运河记忆·共筑同心” 民族团结典型人物事迹调研实践团的九名学子,沿着泛黄信笺的指引,踏上了一段跨越时空的精神溯源之旅。他们从尘封的抗战记忆出发,在运河两岸悉心探寻并浇筑了一座贯通历史与现实、联结民族与青春的“同心桥”。
回族长者的连心夙愿
“有了桥,回汉乡亲走得更亲!”在山东台儿庄邳庄镇涛沟桥村简朴的院落里,马福同的长女马志英展开一沓珍藏的信笺。纸页已经泛黄卷边,墨迹却依旧遒劲有力。写信人是她的父亲——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回民排排长马福同。
“晚年的父亲最挂念的就是两岸乡亲的往来。”马志英指尖抚过信纸上的折痕,“那时起,他就不断给各级政府写信,呼吁在陶沟河上建一座新桥。”陶沟河虽不宽阔,却是苏鲁两省的界河,南岸江苏邳州、北岸山东台儿庄,两岸回汉民众隔河相望却往来艰难。
这位回族老兵在信中恳切地写道:“河上没有桥,乡亲们绕行七八里地,娃娃上学、老人看病都遭罪。修桥不单是为通行,更是连起两岸回汉同胞的心!”近十年间几十封写给各级政府、领导的亲笔信,字字浸透着一位老共产党员、抗战英雄的赤子情怀。令人欣慰的是,马福同生前终于看到了新桥建成连通两岸。而今飞跨河面的,是2016年再次修建的崭新陶沟河大桥。
青春足迹烙印红色印记
为深入探寻马福同事迹蕴含的丰厚精神内涵,理解“连心桥”背后的时代深意,实践团在学院学生党支部指导下,规划了四站寻访:
首站江苏邳州邢楼镇,崭新的陶沟河大桥如长虹卧波。这座于2016年修建通车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桥长98米、宽12米,日均通行车辆超2000辆次。凭栏而立,实践团负责人、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李子鹏感慨道:“过去这里只有清代遗留的石板桥,洪水时常淹没。现在两省交界处的回汉村民,骑车几分钟就能互相走亲戚。”不远处,古涛沟桥旧址作为文物保护单位静立河畔。新桥通车后,河两岸形成了便捷的“半小时生活圈”,实现了马福同老人当年的夙愿。
在台儿庄运河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泛黄的《陇海南进支队战史》揭开尘封记忆。1939年,八路军115师进入鲁南,回族爱国人士马东曙组建回民自卫队,后整编为陇海南进支队回民排,马福同接任回民排排长。史料记载清晰:这支特殊部队的给养由回族群众筹措,驻地由汉族百姓腾房,共同书写了“回汉一家共赴国难”的血色篇章。青年学子们触摸着历史的纹理,感受那份在战火中淬炼的民族情谊。
在涛沟桥村马家的简朴院落里,实践团见到了马福同的长女马志英。她深情回忆起父亲:“他常说,当年扛枪打仗是为了百姓生存,后来心心念念修桥,是为了让乡亲们生活更方便、更团结。”马志英特别珍视地取出了父亲生前与新建陶沟桥的合影照片,照片上老人笑容欣慰。团队成员就地组织“村落讲堂”,向闻讯而来的多位回汉村民动情讲述:“马老用一生践行着‘服务乡亲、促进团结’的初心。这座桥,既是便民路,更是矗立在百姓心中的民族团结丰碑。”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与思考,实践团与台儿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达成深度合作。签约仪式上,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多个场馆正式挂牌成为江苏建院“国防教育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历史的回响与青春的脉搏在此刻紧密相连,为青年一代感悟历史、传承精神搭建了新的平台。
行走的思政课叩击心灵
在涛沟桥村的宣讲现场,生态工程学院学生刘钰哲讲述着感人的细节:“那些年,马老寄的都是挂号信,那时一封信要5毛钱,够全家人吃一天饭,妻子儿女虽不理解,但依旧支持……”几位聆听的回族老人频频拭泪。会后,65岁的汉族村民李老汉拉着学生的手感慨:“你们不讲,年轻人咋能知道这些老故事?这桥连着的是咱乡亲们几辈人的心啊!”
“凝视信笺,仿佛能触摸到老人滚烫的心,”李子鹏在实践日记中写道,“陶沟河大桥连接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回汉同胞的情感坐标系。我们铭记的不仅是桥梁的变迁,更是民心相通的深度与广度。”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睿晗深有感触:“当青年学子在抗战遗址触摸弹痕,在英雄故地倾听家风故事,在基层宣讲中获得乡亲们真挚的回应,他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便完成了从书本理论到心灵血肉的升华。这种‘行走的思政课’,正是活化红色资源、创新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
(图片由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韩旭、聂述文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