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探秘诸城派古琴的独特魅力与当代价值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6 15:01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26 15: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中华文明中,古琴艺术承载着三千年的礼乐文明与人文精神。作为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源自山东诸城的非遗文化诸城派古琴,具有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2025年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丝桐稚语队”踏上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探秘诸城派古琴的历史脉络、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一、溯源琴韵:历史的聆听与梳理

实践之旅始于诸城市古琴协会。队员们围坐在传承人身旁,专注聆听讲解,手中笔记本快速记录着关键信息,相机则捕捉着珍贵的史料图片和琴谱细节。 传承人系统梳理了诸城派自19世纪中叶由王既甫(承虞山“清微淡远”)与王冷泉(承金陵“绮丽缠绵”)奠基的历史。团队成员分工合作,一人梳理传承谱系时间轴,一人核对地名与人物关联,确保记录的准确性。 历经百年,流派发展出“诸城琴史五杰”,其中王心葵北大传艺、王鲁宾创立“梅庵派”的学院化传承,使诸城派影响深远。队员们通过亲手翻阅泛黄的《梅庵琴谱》影印本,直观感受历史的厚重。

二、初探丝弦:指尖的触碰与体验

理解艺术特色是实践的核心。传承人阐释了诸城派独有的“刚中带韧,密中见疏,实中有虚”美学精髓后,队员们跃跃欲试,请求亲身体验。 在传承人手把手指导下,队员们轮流端坐琴前,调整坐姿,学习基础指法:右手尝试“勾”、“挑”的力度控制,左手在弦上摸索“吟”、“猱”的细微颤动。看似简单,力道和位置很难掌握,大家互相观察、模仿、轻声交流心得,指尖感受着丝弦特有的张力与振动。

理论学习紧密结合实践。传承人引导队员们分组,利用实物琴具,定位三弦为宫的基准音,理解“以律昌命调”的科学调式体系。 当得知《长门怨》《关山月》《秋风词》等经典琴曲源于此体系时,在传承人示范后,队员们尝试弹奏《秋风词》开篇的简短乐句,亲耳聆听并感受刚柔并济的韵味如何在指尖流淌。

三、古韵新思:文化内核与时代新生

其“刚柔并济”的演奏艺术风格,融合南北琴派之长,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包容性与适应性。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压力下,诸城派古琴的音韵特质——沉静、深远、和谐,展现出独特的当代价值。它能引导人们在纷繁喧嚣中寻得内心的平静,有效缓解焦虑,提升专注力与自我觉察能力。队员们意识到,这正是古琴艺术超越时空、联结古今的纽带。

诸城派古琴的传承之路并非坦途,当前仍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实践队员通过与传承人交流和总结,大家意识到,传承不止于技艺复制,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内核并进行时代创新。既要坚守“琴以载道”的根本,也要勇于开拓古琴在音乐创作、文化传播、心灵疗愈等领域的跨界可能。

本次实践中,“丝桐稚语队”成员深入学习古琴历史技艺,深刻体悟其文化内涵。队员们汲取了文化自信,深感作为新时代青年肩负守护与激活文化根脉的责任,立志为古琴艺术的传承创新贡献智慧与力量。(图片由周宸宇 杨晨蕾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