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2025年暑期,江苏大学“青禾星火”实践团奔赴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造甲乡开展主题为“北乡双河‘红绿融合促振兴’科考行动”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们扎根乡土,通过系统的探访、调研与实践,深刻感悟北乡双河在红色基因传承与绿色产业发展交相辉映下的蓬勃生机。
红色溯源,薪火永续相传
作为合肥地区早期革命火种的播种地,中共合肥北乡支部在此诞生,带着对革命历史的崇敬,实践团成员们走进中共合肥北乡支部纪念馆。在珍贵的文物史料与详实的图文展陈前,那段以崔筱斋等革命志士为中心、波澜壮阔的合肥北乡革命斗争史在眼前鲜活重现。团队邀请到革命先驱崔筱斋同志的亲侄子——崔贤高老先生进行专访。崔老讲述了崔筱斋如何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在算盘珠子的掩护下传递情报;如何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直至英勇就义。“伯父常说,为了穷苦人过上好日子,命都可以不要。”当问及对当代青年的期望,崔老目光炯炯:“记住来时的路,把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精神传下去,用在建设国家、振兴乡村上,就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这份嘱托成为实践团成员心中沉甸甸的使命烙印。
绿韵双河,产业活水兴乡
红色精神指引方向,绿色产业则夯实了乡村振兴的根基。实践团队深入田间地头,重点调研了北乡双河“红绿融合”的产业实践样本。
在“莲虾共养”示范基地,团队成员拜访了该模式的带头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崔兴文。尽管身有残疾,崔兴文却以超乎常人的坚韧,探索出“虾在莲下戏,莲因虾更肥”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一亩田,莲蓬、龙虾双份收入,效益是单一种植的好几倍。”他详细介绍了如何科学布局莲田空间、优化虾苗投放与管理,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高效生态农业。另外,“莲虾共养”模式已进一步发展为莲、虾、蟹共养模式,单位莲田产值再度攀升。在他的示范带动下,造甲乡稻虾种养面积已超五万亩、莲虾种养面积超千亩,惠及农户200余户,真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了经济优势。
团队还走访了集休闲观光与生态种养于一体的月亮湾生态农庄,参与了莲田维护劳动,深切体会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青春行动,绿色赋能未来
实践团以“绿色长征”为指引,结合专业所长,聚焦“水”与“田”两大关键生态要素,在双河展开科学调研与赋能行动。
围绕“绿色长征·水”主题,团队对维系双河生态命脉的双河水库及其周边湿地生态系统展开了细致调研。在专业教师指导下,成员们系统采集了水库及上游来水、湿地不同区域的水样与底泥样本,并详细记录湿地植被分布等生物多样性状况。初步分析显示,双河水库水质总体良好,湿地生态功能发挥显著,但也存在局部区域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的风险。团队据此撰写了科学建议,提出加强水源涵养林保护、推广生态拦截沟渠、设立湿地生态监测点等针对性措施,为当地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围绕“绿色长征·田”主题,实践团探访了当地农业科技前沿阵地——丰德康安徽(长丰)育种站。在育种站负责人带领下,同学们深入试验田和实验室,了解学习多个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系,同学们惊叹于“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科技力量,就如何进一步推动良种良法在双河落地、助力粮食安全与绿色增产,与育种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踏红土,染绿意,青年步履铿锵;融智慧,赋新能,振兴前程可望。江苏大学“青禾星火”实践团在北乡双河以实际行动探寻红色文化引领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路线,以青春智慧与汗水为这片热土的振兴画卷增添亮丽色彩。(图片由张宾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