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语通秦淮 声振乡村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5 16:42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25 16: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积极响应国家“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号召,8月10日至16日,山东科技大学“语通秦淮”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前往商洛市柞水县、镇安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普通话为核心抓手,串联起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等乡村振兴四大关键领域,在走访调研与实践互动中,解锁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为基层发展注入语言赋能的新活力。

普语焕活非遗:让古老技艺“声”入人心

在柞水县下梁镇石翁社区叶正印渔鼓工作室,实践团与柞水渔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叶老师深入交流,了解到这门曾是村民茶余饭后消遣的传统艺术,因数字时代冲击面临传承困境。叶老师现场展示渔鼓演奏技艺—左臂抱鼓、左手持简板与单镲、右手持单钗、击钗击鼓,独特的节奏与唱腔极具韵味。实践团成员不仅上手学习,还用普通话演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等大众熟知曲目,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语言结合,录制的演唱视频通过叶老师的社交账号发布。提到普通话对传承的作用,叶老师表示,当今时代普及普通话还是十分重要的,普通话可以清晰的讲典故、传技艺;借普通话演唱进行网络传播,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这门非遗,助力柞水渔鼓走得更远。

图为叶老师及师母与团队成员交流柞水渔鼓传承现状。

图为师母与团队成员一起用渔鼓演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在镇安县云盖寺古镇,实践团走访传统纸扎工艺工作坊时发现,非遗传承人日常授艺多依赖方言,与外地交流存在障碍。传承人坦言,希望提升普通话能力,让这项陕西省级非遗打破地域局限。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传统纸扎工艺非遗传承人。

普语赋能生态:让绿色理念传遍山林

在柞水县营盘镇牛背梁森林公园,实践团用普通话向游客讲解生态知识,呼吁不同地区的游客主动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中。同时,实践团沿栈道开展植被监测,记录冷杉等原生树种的生长态势、林下草本植物密度及不同海拔植被分布格局,形成生态“动态档案”。在与景区商户交流中团队发现,年轻经营者已能熟练用普通话与游客沟通,年长经营者虽存在“能听懂但说不流利”的情况,但学习意愿强烈。

图为团队成员向游客介绍牛背梁的生态价值。

图为团队针对景区商户普通话使用率进行采访。

普语助力产业:让乡村好物走向全国

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这个曾因贫困将路命名为“米汤街”的村庄,如今以木耳产业闻名全国。团队走进村培训中心参观七代菌种标本及金耳、玉木耳、银耳、血耳等高价值木耳品种;走进智能种植大棚学习吊袋栽培技术。团队从就业与人才留存情况、产业发展与销售情况、教育与语言使用情况、经济发展态势四个方面与村官进行交流,了解了金米村近况;并对村民普通话使用率进行调研,针对儿童群体发起“我是中国娃,爱说中国话”的倡议。

图为团队成员向金米村村官了解村庄普通话普及情况。

在柞水县下梁镇老庵寺村,实践团了解到村里发展食用菌、康养旅游、光伏电等多元产业。村支部书记李书记坦言,在语言使用方面,虽有部分村民因外出务工、交流需求能说普通话,但整体普及程度有限,方言仍在日常交流,甚至产业沟通中占据主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合作洽谈、信息传递效率。随后,李书记带领团队来到食用菌种植区。团队发现目前种植主要采用地载技术,用机器在菌袋上扎空,喷管滴灌技术灌溉,人工检测温度湿度已确定洒水时间,劳动力资源必不可少。

图为老庵寺村村支书向团队成员介绍菌包。

在镇安县日几山绣屏公园,团队成员们邀请孩子们参与普通话发音互动,并与周边社区的居民进行交谈,了解到大部分居民仍使用当地方言进行日常交流。随后,团队参与“助农直播”,用普通话向网友介绍镇安木耳的特色种植方式,分享实地探访感受。

图为团队成员参与助农直播。

普语促进交融:让民族文化共生共荣

在柞水县红岩寺镇红岩社区蓝家湾,实践团走访壮族蓝氏家庭,通过问卷调查与面对面交流发现,随着旅游业发展,普通话在村里普及率显著提升。团队了解到蓝氏家族自乾隆三十年从广东梅州平远县迁移至此,历经数百年已融入当地生活——老一辈仍保留壮族语言,同时也学会了柞水方言,而年轻一代则以普通话为主。这种“民族语言+方言+普通话”的语言格局,既体现了文化传承,也面临“民族语言断层”的挑战。西安外国语大学蓝栋良教授向实践团赠送记录蓝氏家族客家话传承与文化演变的自编书籍,他表示,希望各民族文化在普通话的连接下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局面。

图为蓝教授向团队成员讲述蓝氏壮族的由来。

图为团队成员入户调研。

普语延续文脉:让乡村记忆代代相传

在柞水县孝义文化体验园,实践团参观复原的“孝义厅署”,用普通话转述汉代名士张仲“事继母至孝”的故事。在非遗馆,团队了解到柞水渔鼓、草编、杏坪皮纸等非遗项目在政府支持下实现 “动态活化”,而普通话则成为非遗讲解员向游客传递文化内涵的主要语言。

图为团队成员针对周边游客普通话使用率进行采访。

图为红岩寺镇古戏楼。

从非遗工坊到生态景区,从产业基地到民族村寨,“语通秦淮” 实践团不仅收集了基层语言使用的第一手资料,也对衔接推普与乡村振兴有了一定的认识。乡村振兴密码远不止于技术与商业模式的革新,更是物质富足与精神丰盈的同频共振。下一步,团队将整理数据并采用网络平台不断进行普通话推广,做好‘文化传声筒’,让四海之人闻各地声韵,九州同胞解各方乡语!(图片由宿恬祎 花珑泰 游皓宇 冯舒婷 周厚儒 吕昀放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