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渐褪,八月蝉鸣未歇,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青衿致远,素履笃行”实践队已在日照“小草学堂”的三个服务点穿梭了整整一月。从7月14日到8月8日,115张稚嫩的脸庞在这里收获了知识的滋养与陪伴的温暖,一段段关于成长的故事,在课堂的欢笑与指尖的创造中悄然铺展。
科技启蒙的课堂上,总有令人心动的瞬间。编程课的屏幕前,孩子们踮着脚尖操控鼠标,低年级的小不点用图形化模块拼出会跑的卡通小人,高年级的孩子则尝试编写简易游戏代码,当屏幕里的机器人随着指令跳起自编的舞蹈,欢呼声响彻教室,有孩子举着平板追着志愿者分享:“你看,它跟着我的节奏动呢!”科学实验台前更是热闹,“火山喷发”实验中,当小苏打与柠檬酸的泡沫从黏土堆成的“火山”口奔涌而出,孩子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有人忍不住伸手想触碰又缩回,眼神里满是对科学的好奇。志愿者们趁机递上实验记录本,教大家画出观察到的泡沫变化,那些歪歪扭扭的线条里,藏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
艺术与生活的碰撞,在画笔与指尖间绽放。绘画课上,起初只是随意涂抹的线条,渐渐变成了有模有样的社区风景画——街角的梧桐树、楼下的石凳,甚至连窗边辅导作业的志愿者身影,都被细心地勾勒在纸上。手工课的桌子上,五颜六色的扭扭棒在小手里变成绽放的花朵、蹦跳的小兔,不织布缝制的钥匙扣上,还被悄悄绣上了自己的小名,有孩子偷偷把作品塞进书包:“要送给妈妈当惊喜。”象棋棋盘前则是另一种景象,小棋手们皱着眉头思索,输棋的孩子不哭闹,反倒拉着对手复盘:“刚才那步要是走这里,是不是就赢了?”棋盘上的黑白棋子,悄悄教会他们沉着与思考。
乡土与文化的根脉,在田野与课堂间扎根。前山前村的书法教室里,墨香混着夏风飘出窗外,孩子们握着毛笔在毛边纸上反复练习,一撇一捺虽显稚嫩,“宁静致远”“学海无涯”的字样里,已有了几分认真的模样。月底的小型书法展上,这些作品挂满了整面墙,72岁的退休教师拄着拐杖驻足良久,笑着对志愿者说:“这墨香味,比空调还解暑呢!”田埂边的科学课更是别开生面,孩子们跟着志愿者观察玉米叶的绒毛,用秸秆扎成简易风向标,看着它在风里转动时,有人突然指着远处的炊烟喊:“风往那边吹,炊烟都跟着跑!”乡土文化课上,老党员坐在树下讲村庄的老故事,孩子们围着百年老槐树听它的年轮秘密,还用黏土捏出村子的模样,有孩子指着模型里的小房子说:“这是我家,旁边是小卖部!”
安全与成长的铠甲,在情景与故事里铸就。红色故事会上,志愿者讲的革命先烈事迹让孩子们听得入神,有人攥着小拳头说:“他们好勇敢,我也要保护弟弟。”安全课的情景模拟中,当“陌生人”举着糖果敲门时,孩子们齐声喊:“不给开门!要先问爸爸妈妈!”演示溺水急救时,大家围着玩偶认真记下“先呼救再施救”的步骤,有孩子还拿出笔记本,一笔一划抄下要点:“记住这个,就能帮到别人。”每日的作业辅导时间里,志愿者们逐题讲解错题,把完成情况拍照发到家长群,医院护士张女士在群里留言:“以前下班回家要从头教起,现在错题都标好了,孩子自己就能改,太省心了。”
8月8日的结营仪式上,孩子们的成果展示像一场热闹的联欢会:机器人舞蹈方阵跟着音乐整齐摆动,原创诗歌朗诵里藏着对志愿者的不舍,象棋友谊赛的小棋手们互相鞠躬致敬。当孩子们把亲手做的手工品、画的画塞到志愿者手里,有人红了眼眶,有孩子拉着志愿者的衣角问:“明年你们还来吗?”
据统计,这个夏天,实践队累计开设课程120余课时,完成作业辅导300余小时,从课前准备教具到课后反馈,形成了环环相扣的服务链条。“不仅看孩子,还教这么多本事,解决了我们双职工家庭的大难题。”一位家长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实践队的志愿者们说,要把这个夏天的课程整理成包,让更多地方的孩子能用上。
夕阳下,孩子们与志愿者的笑脸被拉得很长。这个夏天的陪伴,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用青春的光,照亮童心成长的路。那些编程课上的星光、书法课上的墨香、田埂上的欢笑,都成了"三下乡"最生动的注脚——青春的力量,从来都在守护成长的地方绽放。(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图片由王敏、闵钰童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