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通信链接未来 第六届信息通信技术会议(ICTC 2025)在南京召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5 15:09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25 15: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5年8月22日至24日,由东南大学主办,IEEE、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学会及通信领域重点实验室联盟协办的第六届信息通信技术会议(ICTC 2025)在南京隆重召开。大会汇聚全球百位信息通信领域学者、产业界人士及青年研究人员齐聚金陵,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共同探讨信息通信科技发展的前沿趋势与未来机遇。

开幕式:共谋智慧通信未来

在开幕式上,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张在琛发表欢迎致辞,对与会嘉宾表示感谢。他指出,信息通信技术正深刻重塑数字经济与社会发展,协同创新是实现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的关键,并呼吁学界与产业界携手攻关核心技术,推动科研服务产业升级。随后,大会主席、东南大学张川教授致开幕辞。他强调,ICTC大会作为一个高品质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希望通过本次大会加强合作与成果共享,共同探索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沿,并以此为契机深化国际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大会开幕式由紫金山实验室尤优副研究员主持。

东南大学张在琛教授

东南大学张川教授

紫金山实验室尤优副研究员

主旨报告:引领学术前沿

本届大会邀请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副院长尹首一教授(IEEE Fellow)、电子科技大学周军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执行院长刘伟强教授(IET Fellow)、西安交通大学孙宏斌教授(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为大会做主旨报告。

尹首一教授《Reconfigurable Processing Unit: An Unified Architecture for Singal Processing and AI Computing》报告中,探讨可重构处理单元(RPU)的跨领域统一架构设计,并追溯RPU从通信到AI的技术演进,分析其在数字/模拟机器学习处理器中的创新应用,为高能效计算架构提供了重要范式。

周军教授作题为《Ultra-Low Power Domain-Specific AI Processor Design for Edge AI Applications》的报告,围绕边缘人工智能应用的超低功耗需求,探讨领域专用AI处理器的协同优化设计方法,为边缘AI芯片的微型化与低功耗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与实践支撑。

刘伟强教授在《Approximate Computing: from Circuits to Emerging Applications》的报告中,结合算术电路优化、跨层设计方法论及产业案例,探讨近似计算的技术演进与未来挑战,为高能效计算芯片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与工程实践参考。

孙宏斌教授作题为《Embodied Intelligence in Autonomous Driving: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的报告,系统梳理了自动驾驶中具身智能的技术脉络,为自动驾驶具身智能的产学研融合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多元交流:促进跨界合作

大会为期三天,除4场主旨报告外,大会还设有7场线下分会、2场线上分会、24场特邀报告和1场海报展示,构建起多层次、跨学科的交流格局。在特邀报告环节,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鹏城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学者在特邀报告环节分享最新研究进展,为与会者带来多维度的学术洞见与行业趋势分析,进一步拓展了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实地参访:走进紫金山实验室

大会期间,专家学者受邀参观了依托东南大学建设的紫金山实验室。作为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建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紫金山实验室聚焦网络通信与安全等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汇聚全球高端人才,开展前沿性与基础性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并推动科研成果在经济与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实验室正努力建设成为体现国家意志、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科技创新基地。

持续引领:共绘未来蓝图

历经六年发展,ICTC已发展成为通信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品牌。本届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集中展示了全球信息通信技术的前沿成果,也为行业技术发展和科研方向提供了参考与启示。在数字经济加速推进和智能通信技术快速演进的今天,ICTC将继续发挥全球学术与产业交流平台作用,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助力通信领域创新格局的持续发展。(图片由东南大学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