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赋能乡村振兴,苏州在行动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5 15:09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25 15: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最近,“美学提升 助力振兴”五美进村扎根行动成果总结汇报会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稻·美术馆举行。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美院高校的师生通过PPT、小视频及现场解说提出各自的创意想法,形成了一批有见解、能落地的乡村美学提升方案。

“相城区阳澄湖镇有着丰富的物产和璀璨的文化,在这次美学提升的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当地老百姓、村干部聊起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我们也试图把这些故事融入设计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龙依然说,希望这些规划设计能尽快落地,向世人展示这片土地的美好!

苏州工艺美院美术馆副馆长杨明和6名大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在望亭镇项路村毛家角自然村做了12件艺术装置作品。“未来我们将带领更多的大学生进驻到乡村,从美学的角度、用艺术的手法,为乡村振兴增添一份力量。”杨明说。

据悉,此次五美进村扎根行动自今年7月启动以来,上述各美院高校的师生代表深入农村一线,探寻文化肌理、解锁转型密码,绘就了一幅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崭新画卷。

“苏州工艺美院的同学们把设计范围延展到全村角角落落,用创意提升村庄‘颜值’,让人眼前一亮!”望亭镇项路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戈仁祺说,借助“五美进村”契机,村里正与苏州工艺美院师生们共同谋划后半篇文章,规划打造“艺术+文旅”主题游览线路,推动农业与旅游、艺术的深度融合。

在苏州,像相城区这样以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比比皆是。走进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的一处小院,一股浓浓的“南法风”扑面而来:一层西餐厅里,长桌铺顺着餐厅延展,黄铜吊灯垂下,落地窗外是茶田的绿;隔壁钢琴室摆着古老的乐器,拱形门洞与藤编椅构成简洁布景。旋梯盘上二层,卧室里亚麻床品与亚麻窗帘呼应,小阳台挂着绿植;再沿旋梯上到三层阁楼,裸露的原木屋架和小天窗把光切成几束。

这里本是一个江南农家小院,如今的负责人李智却将其改造成了“南法风”摄影基地,吸引游客、专业广告摄影团队前来取景。“尽管500元每小时的收费并不便宜,但顾客却越来越多,上海、杭州等地不少专业摄影团队都专程赶来拍摄。”李智说。

从传统“农家乐”到山野民宿,再到如今的摄影基地新业态,这是树山村以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探索出的新路子。这一新业态的路径一端对接婚纱、人像、亲子、商拍等差异化需求,另一端与民宿、果园、餐饮、花艺等形成组团协同,降低取景与转场成本,拉长了游客在树山村的停留时间。

树山村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美景、蔬果、农家等传统产业优势,探索‘棚拍+旅拍’‘拍摄+采摘+住宿’等组合产品,通过文艺的注入,让更多院落变成‘可进入、可体验、可消费’的内容场,让新业态成为树山第三产业增长的稳定增量。”

在苏州高新区浒墅关,文艺赋能则藏在全新开启的书场雅韵间。走进永莲社区新落成的“夜月书苑”,映入眼帘的是座无虚席的热闹景象。悠扬琴声与婉转唱腔在此流淌交汇,令人沉醉。醒木清脆一拍,全场观众的思绪便随说书人跌宕起伏,沉浸于千年故事的精彩回响。“这里环境舒适、演员专业、书目精彩,评弹老师功底尤其扎实!”“家门口就能听书,凉快又享受,真是太好了!”居民们笑意盈盈,言语间满是赞许。在惬意的纳凉时光中,传统文化的魅力悄然浸润心田。

长江社区的“夕照书苑”同样今年才落成启用。5月以来,该书场在每月的下半月组织评弹演出,邀请苏州市评弹团名家轮番献艺,不仅为评弹爱好者筑起“精神家园”,更将文艺清风吹进邻里之间,成为浒墅关文化惠民的生动注脚。

据介绍,目前浒墅关共有9处“浒韵咏调”评弹书场,均常态开放,为基层乡村、社区构筑起触手可及的“15分钟文化圈”。此外,惠民演出、文化讲座、非遗体验、主题展览等多元活动亦精准配送到村、社区,切实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完)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