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心映棉海,青春链新篇 ——山东科技大学“微光戍疆”青协实践团赴新疆石河子开展“卫国戍边兵团行”专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5 14:10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25 14: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2025年8月1日,恰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山东科技大学“微光戍疆”青协实践团一行人抵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镇石河子市,开启为期7天的“戍国卫边兵团行”专项活动。团队采用“线上+线下”双线并行模式(线下10人深入当地,线上5人负责后勤工作),聚焦兵团特色军垦文化与新疆棉产业链发展,深入展馆、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和电商平台,深度解码新疆棉业振兴与兴边富民的兵团实践,以实际行动践行服务国家战略的青春担当。

军魂铸棉行:在红色热土感悟产业初心

踏访“军垦史诗”,汲取创业伟力。8月2日上午,实践团首站走进军垦博物馆。在馆方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中,队员们系统回溯了兵团屯垦戍边的奋斗史诗,深刻理解了新疆棉产业在国家战略布局下“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及其在巩固边疆、保障民生中的特殊时代价值,并深入分析了当地曾遭受不实国际舆论冲击的原因。“一部兵团史,就是一部用青春和热血浇灌棉田、守护国土的史诗。那些褪色的军装、简陋的工具,无声诉说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魂。”团队队长孙浩文动情表示,“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棉业不仅是经济课题,更是关乎边疆稳固、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军垦博物馆之行,为后续调研奠定了坚实的历史与精神根基。

实践团成员在军垦博物馆内聆听讲解,感悟兵团奋斗史诗

沉浸“纺厂岁月”,体悟匠心传承。8月2日下午,团队转赴八一棉纺厂旧址。在文化守护者程银光老师的讲述中,队员们重温了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兵团首座现代化棉纺厂的峥嵘岁月。换上军装,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了军垦初期棉纺工人的工作与生活:齐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深情朗诵艾青诗篇《年轻的城》,舞动红绸抒发青春热情。步入老厂房,翻飞的棉絮、伫立的三代纺织机与一段段劳模事迹,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故事鲜活呈现。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内核,由此深深烙印在队员心中,服务边疆产业,特别是助力棉产业振兴的强烈使命感油然而生。

“文化守护者”程银光向实践团讲解第一代纺织机

科技兴棉行:于沃野田畴解码智慧丰产

调研“万亩棉海”,把脉产业根基。8月3日,实践团深入一三三团广袤棉田。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和昼夜温差,使新疆棉纤维长、强度高、色泽好,成为国内外纺织业青睐的优质原料。在田间,队员们系统学习了棉花种植全流程,深入了解了如何最大化利用当地光热禀赋、科学安排种植季节与田间管理、精准分析亩产效益,并重点考察了应对干旱少水核心挑战的关键举措——高效节水的精准滴灌技术如何广泛应用,显著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团队负责人孙浩文、汪承乾同团场负责人围绕新疆棉产业的历史脉络与当前困境展开深度对话。经过探讨,双方得共同梳理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昂的物流成本削弱市场竞争力,产业链条延伸不足导致附加值低,以及品牌影响力建设滞后带来的认知度不足的复杂性。如何让“优质棉”真正转化为农户的持续收益与区域的市场优势,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实践团成员深入一三三团棉田,学习棉花种植技术与滴灌应用

实践团与团场负责人王连长在会议室开展研讨会

匠心纺棉行:在车间一线见证品质登峰

探秘“洁曼公司”,感悟极致匠心。带着田间的思考,实践团于8月4日走访当地知名棉产品深加工企业——洁曼卫生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伏俊德师傅展示了以“可可托海”系列为代表的优质纯棉产品,其卓越品质获得一致赞誉。然而,许多不可忽视的矛盾也逐渐显现:一方面,消费者难以便捷购买到货真价实的新疆高端棉制品;另一方面,企业高品质产品却面临销路受限、推广乏力的困境。在与伏师傅的深入探讨中,问题根源逐渐清晰:信息壁垒导致消费者对优质终端产品认知不足;传统销售渠道成本高企、效率低下;原料成本与物流成本持续挤压利润空间,3公斤生棉仅得1斤可用棉,棉储量仅能满足单季生产需求。企业正积极探索破局,如寻求与主播合作拓展电商渠道。

洁曼公司负责人伏俊德师傅向实践团讲解并展示优质棉产品 

伏俊德师傅为实践团详解新疆棉分类、生产周期及核心工艺

当日下午,在参观现代化加工车间时,成员见证了新疆棉制品品质“登峰造极”的基础:从精密复杂的原料处理工序,到堪比无菌环境的车间洁净度,再到员工严格的防护消杀流程,处处体现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企业技术人员详尽介绍了工艺流程与持续的技术创新,实践团成员专注倾听,双方深入探讨了产业前进路径。实践团成员汪承乾深有感触地表示:“亲眼见证高端棉制品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道精细工序,让我深刻感受到品质背后的匠心坚守,也更加明晰产业振兴需要技术与市场的双轮驱动。”

实践团成员近距离观察棉制品生产车间的洁净环境与严格防护

实践团成员专注记录洁曼公司车间的品质控制细节

实践团考察洁曼公司棉柔巾制造工艺

云端助棉行:以青春智慧赋能品牌突围

架设“数智桥梁”,讲述棉业新篇。基于连日深度调研,实践团精准把脉产业痛点,特别是销售方面。“微光戍疆”实践团果断发挥“线上+线下”协同优势,于8月6日晚精心策划并实施直播助农专场。线下成员化身“兵团棉业代言人”,驻扎企业现场,生动讲解产品故事,展示产品卓越品质,实时对接企业资源。线上团队提供强大后方支撑,负责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多平台全预热推广、直播间热度维持、实时互动管理、流量数据分析及宣传素的制作推发。直播不仅推介了毛巾、内衣、床品等优质棉品,更讲述了新疆棉背后的动人篇章——军垦创业的红色基因、棉田滴灌的科技智慧、车间匠人的精益求精、产业突破的坚定决心,赋予产品深厚文化内涵。历时一小时的直播,不仅创下该企业单场直播观看人数历史新高,更成功实现即时助农增收1184.6元,为当地品牌实现了一次品效合一的强力市场突围。

实践团在企业现场进行直播助农

从红色军垦摇篮到现代智慧棉田,从棉业智造车间到云端直播间,此番“戍国卫边兵团行”专项实践,山东科技大学“微光戍疆”青协实践团在新疆石河子完成了一次对新疆棉产业全链条的深度解码与青春赋能。团队以脚步丈量产业脉络,系统梳理核心优势、现实挑战与发展机遇,将高校学子的智慧热忱融入国家乡村振兴、兴边富民、共同富裕的壮阔蓝图。

归途亦是新程的起点。实践团将以此次调研为基石,持续搭建校地企长效合作之桥,探索新媒体长效赋能推广路径,助力新疆优质棉品走向更广阔市场。同时,更将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平台,把石河子的棉田故事与兵团的精神炬火,融入一次次志愿宣讲与服务活动,织就传播边疆产业振兴与文化自信的青春矩阵。兵团精神薪火永续,青春之花必将绽放在服务边疆振兴、共绘美丽中国画卷的壮阔征程之上!

(图片由山东科技大学 汪承乾 陈娇岳 孙浩文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